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3-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 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自习近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重大理念和建构实践,它的提出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不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儒家之“天”是“仁义之天”,主要集中在“亲亲仁民爱物”以及“民胞物与”思想上,以仁爱之心爱他人,并由仁爱他人推及到爱大自然,强调人与万物为一体。道家的“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一种不加强制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其实也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而“自然之天”主要指的是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强调人要与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相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提倡的绿色发展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睦邻友好、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协和万邦”典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段话意指只有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最后达至天下人民和睦相处。儒家主张“怀柔远人”“亲仁善邻”,反对战争。如《论语·季氏》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仁德感化四夷,反对盲目诉诸武力。孟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以德服人、以礼服人”的“王道”,与崇尚“斗争哲学”的西方文化价值不同,“协和万邦”这一传统引申到今天,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与“仁爱”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仁爱”道德观的当代表现。孔子最初的“仁爱”思想主要反映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之爱,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延伸至整个社会,达至“泛爱众,而亲仁”。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并提出国家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的相处准则,强调了人类能否友好相处取决于大国的态度,如果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包容,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顺。
——(摘编自陆卫明,孙喜红《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优秀传统智慧》)
材料三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头,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是继续奉行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二元对立,还是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对话、共赢的理念?我们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并坚持各国经济社会的协同进步,通过发展解决不平衡等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孔子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绝不以己之立而阻碍别人、别国之立,绝不以已之达而扼制别人、别国之发展。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永远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永远秉持和平发展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治理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这是实现繁荣、安全的必要条件。 B、中国传统“和合”思想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申然间的和谐,统一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 C、儒家和道家在“天人合一”思想方面的论述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二者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和协调。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诸多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宏观层面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策略,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 B、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思想来源。 C、材料二引用老子“大邦者下流"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国家之间的交往要以“协和万邦”为相处原则,反对战争。. D、材料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进行了补充,认为西方社会选择奉行霸权主义,导致不能实现共同发展。(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墨子》:“故天下 兼相爱则治。” B、《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C、《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D、《论语·颜渊》:“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哪些理论滋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一起向未来”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请结合材料二、三对其内涵进行分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说起这片竹林,那真是全岛上数一数二的。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千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点点根数,数数捆数,心里盘算着:“ 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打响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 “咔嚓咔嚓” 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 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 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 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 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 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 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蒋军“压低嗓子喊”、逼问林大妈有没有解放军、让林大妈关门等细节体现了反动派的胆小和懦弱。 B、写林大妈对烧与不烧竹子这一问题的犹豫和徘徊,既表现出她对竹子的珍惜,也体现出人物的真实。 C、“火”不仅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又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含义丰富,体现出了小说主旨。 D、小说结尾处的两次“笑”,不仅表现出人物当时的愉快心情,而且暗示着阿根和那个姑娘心意相通。(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大妈心疼竹子”和后文“用三根火柴点燃竹子”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人物形象也在对比中愈加鲜明。 B、小说插叙了林大妈的老伴以及大儿子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故事情节完整,同时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塑造林大妈的形象,如写她偷听蒋军对话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相对自由而灵活,可以比较直接地展现出小说的精彩情节。(3)、林大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本文作者王愿坚在谈小说创作时说,创作者选取了一个不大的东西,开掘、提炼,写出了它的内涵,写出小和大的联系,这就是“以小见大”,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小见大”的。二、 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曰:“吾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日: “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庄宗默然。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强直,颇为崇韬所知。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皇太后崩,庄宗幸陵作所,而道路泥涂,桥坏。庄宗止舆问:“谁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因亟召贯,即下狱。明日,传诏杀之。崇韬谏曰:“桥道不修,法不当死。”庄宗怒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朋党也!”崇韬曰:“贯虽有罪, 当具狱行法于有司,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使天下之人言,陛下用法不公,臣等之过也。”庄宗曰:“贯,公所爱,任公裁决!”因起入宫,崇韬随之,论不已。庄宗自阖殿门,崇韬不得入。贯卒见杀。崇韬素嫉宦官,尝谓魏王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齿。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理至蜀,视崇韬去就。彦诖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救彦理矫诏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B、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C、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D、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幸陵作所”与“幸蒙大恩”(《苏武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因起入宫”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贯卒见杀"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当尽去宦官”与“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崇韬为人正直,敢于进谏。面对庄宗修楼纳凉的想法,他积极劝谏,庄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B、在对河南县令罗贯的处罚一事上,郭崇韬仅出于对自己所熟悉之人的信任和喜爱,谏言其罪不当死。 C、郭崇韬嫉恶如仇,一向看不起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曾经向魏王继岌建议,待其即位之后清除宦官。 D、庄宗派宦官马彦理到蜀地观察郭崇韬的情况,马彦尨受到刘皇后的教唆,后假托诏书杀害郭崇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
②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5)、《五代伶官传序》 中用“祸患常积于忽微”来告 诚我们,封建王朝的覆亡往往是由一个个小错误导致的。请简要概述文中有哪些可能为后唐带来灭顶之灾的小错误。4.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① ,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①宿雨:昨夜下的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孟”是盛唐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的美好心情。 B、王诗选用了 “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落花”等景物,勾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和谐而富有诗意。 C、孟诗写诗人在室内清晨耳闻的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游风雨。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D、王诗尾联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扰春梦,山客犹自酣睡,这与孟诗中 “春眠不觉晓”有异曲同工之妙。(2)、盛唐时候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反映其心境和思想。这两首诗都写了春色,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请从表现手法和意境两方面简要分析其不同。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方便,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 。”(2)、《过秦论》 中,“ , ”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刚结束不久的电商购物节中,国货品牌成绩斐然。过去,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国货大多不够洋气,就算品质与进口品牌相当,美誉度也多被矮化,作为“平替”存在。不过似乎也就是几年光景,国货立起了新的“人设”。不仅一些老字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跨界节拍和创新步伐,爆款频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施展出不小的影响力,而那些才诞生不久的新锐国货品牌更是① , 它们直接创造了新的品类,开辟了新的赛道并成功领跑。
相关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国潮消费由90后、00后贡献。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对新国货② , 已成为国货消费中不可小觑的主力军。新一代年轻群体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由此带来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他们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和平视的视角面对那些进口大牌。
当然,国货的崛起并不能③ , 唯有长期保持稳定的核心竞争力,以硬实力代言“中国制造”,国货的春天方将永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型,有时候边界是模糊的,诗书音画,总能找到共同的载体,如“通感”一般。对中国人来说,① , 也是“乐经”。今年9月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上演的《古籍里的音乐》系列音乐会,就再现了能听到的历史。
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一场“琵琶之夜”音乐会在线播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琵琶一直是民乐中的“明珠”,照耀千古。在唐代,唐玄宗亲自下场为琵琶“代言”,王维凭借一首自己作曲的 《郁轮袍》,将玉真公主和科举状元一并收入囊中。琵琶不仅是高台楼阁的旖旎消遣,还是② , 且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切都证明,琵琶曾经是无所不在的顶流,只不过当更多的娱乐方式兴起,它逐渐地走向了边缘。这些年来,方锦龙等艺术家致力于琵琶的普及,一场场中国节目的“奇妙游”对民乐的重新演绎,让年轻人对民乐有了新的触达。吸引年轻人目光的琵琶,不全是原来的模样,它与传统服饰、二次元、综艺等潮流文化密切相关。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载体,在它兴起时必然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存在,而若想在今天继续传承,③ , 或者,干脆成为那个“弄潮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明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吟罢低眉无处写,月光如水照缁衣。(3)、假如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艺术节的“中国民乐推广论坛”,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你的做法。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虽然政府和国家已竭尽所能为我们创造更稳定的生活,但是不确定性依旧是我们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有时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学校教学不得不由线下转为线上;有时某种不知名物品突然成为民众抢购的对象;有时定好的计划不得不推后执行……我们无法消除不确定性,只能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坚持认真听讲,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从课堂上获得付出的意义;坚持阅读思考,从书籍里获得成长的力量;关心家人、老师、朋友并接受他们的关心,从人群里获得精神的照拂……静心做确定的事,把外在世界的不确定转换为内心的确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