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中考真题 物理实验探究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8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学习了“电生磁”的知识后,小柯在家里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器材主要有:全新干电池若干节、铁钉3枚、大头针若干、长导线1根。
实验过程:
①用细线把3枚铁钉捆绑在一起,再用长导线缠绕铁钉6圈,连接在1节全新干电池两端(如右图所示),制成简易的电磁铁。用电磁铁尖端去靠近大头针,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目(通电时间不超过10秒钟,下同)。
②将电磁铁连接在2节串联的全新干电池两端,重复实验。
③将电磁铁连接在3节串联的全新干电池两端,重复实验。
④增加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至9匝,连接在1节全新干电池两端,重复实验。
⑤增加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至12匝,连接在1节全新干电池两端,重复实验。
(1)、1节全新干电池的电压是伏。(2)、小柯的实验想要探究的问题是:(3)、本实验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来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此科学方法属于(选填“类比法”或“转换法”)。(4)、请帮助小柯设计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2. 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的原因。(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3.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右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更合理。4. 下列是某科学研究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本实验均使用轻质杠杆)实验1:在直杠杆水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 进行实验, 记录多组数据。得出:F1×s1=F2× s2(注:s1和s2分别表示支点到F1和F2的作用点的距离)。在直杠杆倾斜平衡时(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平衡时的杠杆吗?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
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待填)。s和l(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F的作用点的距离(s1)与支点到F1的作用线的距离(l1)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3:
实验次数
F1/N
S1/cm
F2/N
S2/cm
L2/cm
1
1.0
10.0
0.5
21.3
20.1
2
1.5
20.0
1.0
31.7
29.8
3
2.0
30.0
2.5
25.5
24.0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________,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F1、s1、l1和F2、s2、l2。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F1、s1、l1和F2、s2、l2。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F1×l1=F2×l2。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请回答:
(1)、在研究一侧弯曲的杠杆时,发现的一个新的等量关系是。(2)、将实验3中的①填写完整。(3)、“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科学上被称为。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建立这一科学量的价值。(4)、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的原因是。5. 方方做了“研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后,欲探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关系。现有电压为9V的电源、规格为“6V 3.6W”的小灯泡、规格为“2A 10Ω”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器材。方方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实验时发现无论怎么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始终较大,无法探究电压更小时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方方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继续实验。
(1)、当使用图甲电路进行实验,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时,电压表示数为4伏,此时电流表示数为。(2)、方方根据电路图乙,连接实物电路如图丙所示。老师说少连了一根导线,请你帮她在图中添上这根导线。(3)、方方按图乙正确连接后进行实验,采集数据,绘制了小灯泡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曲线图,如图丁所示。①AB段是直线,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电压较小时,。
②BC段明显发生弯曲,是因为。
6. 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改变量)与物体受力大小的关系,在创新实验室做了如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了一个导轨。导轨上的小车用细绳跨过定滑轮(摩擦不计)与重物相连,小车上固定一个宽为d=1厘米的挡光片。在导轨上A、B两个位置各固定一个光电门。光电门如图乙所示。光电门内有一束光从N射向M,M处装有光传感器。当有物体经过NM之间把光挡住时,传感器能记录光被挡住的时间t,这样就可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A和vB。两个光电门配合使用还能测出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实验步骤:
①保持重物P质量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分别测出挡光片经过A、B两位置的挡光时间tA和tB , 以及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 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1表示),即a1= 。重复实验。a1近似相等。
②增大重物质量且保持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按照①的操作,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2表示)。重复实验。a2近似相等,且a2>a1。
(1)、在实验①时,某次挡光片经过A位置的挡光时间tA为0.025秒,则挡光片穿过光束的速度vA为 。(2)、该实验中为什么用重物P来提供拉力?(3)、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4)、上述结论可以解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的现象。A、制动力(阻力)越大,汽车越容易停下来 B、质量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C、速度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7.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1)、同学们利用电路甲测量Rx的阻值,测量数据和结果如下表一:表一
实验次数
电压U(伏)
电流I(毫安)
电阻R(欧)
1
2.0
2.30
870
2
2.5
2.90
862
3
4.0
4.70
851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求得该电阻的阻值是。
(2)、同学们发现该电阻的标定阻值为1000欧、为什么测量值与标定值之间有较大偏差?他们查资料寻找原因,发现平时认为电阻为零的电流表和电阻无穷大的电压表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内阻,只是电压表的内阻比较大,电流表的内阻比较小,但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然后,同学们找来他们使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说明书,说明书显示:电压表:量程0~6伏,内阻6000欧
电流表:量程0~10毫安,内阻40欧
根据这些信息,可判断甲电路中由于(“电流表”或“电压表”)内阻的影响,使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3)、小组同学经过思考,改成电路乙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和结果如下表二:表二
实验次数
电压U(伏)
电流I(毫安)
电阻R(欧)
1
2.5
1.92
1042
2
2.5
2.45
1020
3
4.0
3.75
1067
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同学们做出了以下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测量该定值电阻选择电路乙更合适 B、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得到的电阻阻值都会偏大或偏小 C、选择合适的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偏差会减小,更接近真实值(4)、拓展应用:根据以上的探究,如果需要测量阻值约20欧小阻值电阻时,选用了合适量程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后,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应选择甲和乙中的哪一电路?并说明理由。8. 小华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车的车斗慢慢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斗中的石料就沿车斗斜面滑落下来(如下左图所示)。小华想,车斗中的石料如果减少些,要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是否可以减小些?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如图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h=20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1)、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2)、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为什么?”等9.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及灯泡亮暗的因素时,做了如左图所示的实验:将鳄鱼夹从较长的镍铬合金丝的A端逐渐滑向B端时,发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同时灯泡逐渐变亮。(1)、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有关;灯泡的亮暗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有关。(2)、小明认为,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只是电流大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否定小明的观点(只需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实验材料: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L1和L2、电池组、开关S及导线若干。(3)、接下来,小明又做了如下实验:将整条镍铬合金丝AB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档对镍铬合金丝吹冷风。在整个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小明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10. 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和有道理,因为。(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丽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距压力传感器高度/米 0.5 0.4 0.3 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牛 1.90 1.78 1.66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②。
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11.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更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分别测出电流大小记录并分析数据.实验数据记录表
电源电压(伏特)
电阻(欧姆)
电流(安培)
3
3
0.48
10
0.27
20
0.14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电阻两端的电压是(选填“变化的”或“不变的”).(2)、小芳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认为此实验需要改进.请你和小芳一起设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3)、你设计的电路中,更换电阻后,是如何控制变量的? .12.科学兴趣小组做了一个有趣的纸盒实验:在水平桌面的右端放有一个封闭纸盒,一辆绑有磁铁的小车从斜面上静止下滑后在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在靠近纸盒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在了A位置.如图所示.
小组同学对这一现象展开了讨论:
(1)、小明认为小车速度减小除了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外,可能还受到纸盒的影响.为了证实他的猜想,小明应该如何设置实验?(2)、小明通过实验发现,纸盒能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更快.那纸盒里有什么呢?小芳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1:纸盒中有铁块.
假设2:纸盒中有磁体.
假设3:纸盒中有闭合的线圈.
小强根据已学的知识否认了 .
(3)、小强打开纸盒,发现里面是一个闭合的线圈.为什么闭合的线圈会使小车的速度减小得更快?请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3.货车驾驶员在卸货后,把空的纸箱放在车斗里.在汽车行驶时,发现有纸箱从车斗里“飞”了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明同学经过思考后,进行了模拟实验:
将纸屑放在一个铁盒里,用吹风机向铁盒上方水平吹风,发现有纸屑从铁盒中“飞”出来,如图.
请回答:
(1)、小明向铁盒上方吹风是模拟 .(2)、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纸箱从车斗里“飞”出来的原因. .14.小明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由于调制食盐水密度的操作不够精准,导致实验中鸡蛋很难悬浮在食盐水中,于是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分别用量筒和烧杯等器材配制了三杯不同质量分数的酒精溶液,其中图甲B烧杯中的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9:6.用注射器吸取密度为0.9克/厘米3的食用油分别在三杯酒精溶液中部注射一团油滴,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再过一段时候后,小明观察到油滴所处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假设一:可能是油滴的密度变小了.
假设二“可能是酒精溶液的密度变大了.
【实验方案】针对“假设一”的实验:用注射器吸取图乙任一烧杯中的油滴,将油滴注入到某一溶液中,观察其浮沉状况.
针对“假设二”的实验:先测定酒精溶液密度为ρ1 , 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它的密度为ρ2 , 比较ρ1和ρ2的大小.
【得出结论】油滴密度不变,酒精溶液密度变大.
请回答:
(1)、根据小明所作的假设,推测小明所提出的问题是:?(2)、针对“假设一”的实验中,“某一溶液”是 ,(3)、小明经过思考,对“酒精溶液密度变大”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即 .15. 小金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R的电阻。在正确连接电路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先后完成了四次实验,测得的电压和电流值如表所示。回答问题:(1)、根据实验要求,用笔画线作为导线在答题纸的图中正确连接电压表。(2)、第3次实验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电流为安。(3)、根据表中数据,在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R,滑片移动的方向是(选填“A→B”或“B→A”)。试验次数
U(伏)
I(安)
1
0.6
0.12
2
0.8
0.16
3
1.2
待填
4
1.8
0.36
16. 小金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到42.0℃,最小刻度为℃。消毒后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填写操作),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35℃以下,然后放入自己腋下5分钟,取出后直接读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的原因是。·17. 小明观看北京冬奥会滑雪比赛时,突发奇想:如果运动员从斜坡滑道上自由滑下,怎样才能滑得更远呢?于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跟小车的下滑高度、小车总质量、水平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次数
小车下滑高度/cm
水平面材料
车上钩码个数
小车在水平面上骨行的最大距离/cm
1
3
木板
1
50
2
3
木板
2
50
3
3
木板
3
50
4
6
木板
3
100
5
6
棉布
3
60
6
6
毛巾
3
30
(1)、每次实验中,都应让小车从相应高度由状态开始沿斜面下滑。(2)、分析1、2、3三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3)、小明根据上述第3、4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当小车总质量和水平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与小车下滑高度成正比。小明这样就得出结论不合理,请你对其实验提出改进建议:。18. 某学习小组开展“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探究。查阅资料得知: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和短路电流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参数(太阳能电池短路时电流较小,不会损坏)。该小组对“影响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提出猜想]
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可能与光照面积、光照角度和光照强度有关。
[实验过程]
①按甲图连接好电路,用光源照射太阳能电池(图乙)。
②控制光照强度相等,使光线垂直照射太阳能电池,测量不同光照面积时的短路电流,记录数据。
③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面积相等,改变光线与电池的夹角,测量不同光照角度时的短路电流,记录数据。
④利用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资料补充:太阳能电池的电压与光照面积、光照角度和光照强度基本无关,视作不变。
(1)、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在光照强度和光照角度等相同时,光照面积越大,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越。(2)、若想探究光照强度是否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该如何改变光照强度? (答一种即可)。(3)、反思交流: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和短路电流为什么是衡量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 从能量转化快慢的角度,结合探究结果和资料进行说明:。19. 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镜。(2)、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填结构编号)。(3)、写出一种能改变水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方法:。20. 某兴趣小组在研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及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时,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有机玻璃盒内装有电阻丝、水和电子温度计,盒外采用优质保温材料包裹。
(1)、采用优质保温材料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散失。(2)、保持水的质量和电流不变,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丝R,记录水温变化△T和通电时间t的数据,整理部分数据并绘制图像如图乙。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3)、保持水的质量、电阻和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流大小,相关数据整理如下表。电流I/A
02
0.3
0.4
0.5
0.6
升高的温度△T/℃
0.4
0.9
2.5
3.6
请分析表中数据,并将表中所缺的数据补上。
21. 为何晾在密闭空间里的湿衣服不容易干?小宁思考后做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
空气湿度会对水蒸发产生怎样影响?
【实验装置】
在七个相同的密闭房间内装有相同的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控制每个房间的气温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空气湿度都在70%以上。
②开启每个房间的除湿机,用除湿机调节房间湿度,使七个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在实验期间分别控制在一定值;
③用相同质量的水把毛巾均匀湿润,完全展平后晾在晾衣架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1;
④经相同时间后,再次读取电子秤的示数m2。
(实验过程中水蒸发对毛巾温度的影响、除湿机工作时对室内空气流动和室温的影响均忽略)
【实验数据】
空气湿度
40%
45%
50%
55%
60%
65%
70%
m1/g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500.0
m2/g
599.9
586.0
573.1
561.3
550.6
540.7
532.0
(1)、【实验结论】在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空气流速等条件均相同时, , 水蒸发越快。
(2)、【实验反思】从微观角度分析,一部分液态水的分子能逸出水面成为气态水的分子,另一方面部分气态水的分子也会返回水中成为液态水的分子;当逸出的水分子数量比返回的水分子数量多时,宏观上表现为水蒸发了。本实验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空气湿度越大,返回水中的水分子数越。
22. 小宁用如图甲所示电路研究小灯泡的电学特性,所用小灯泡上标有“2.5V”字样。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读取并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第4次实验时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表示数/V
1.0
1.5
2.0
2.5
3.0
电流表示数/A
0.17
0.24
0.30
0.37
(1)、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2)、用描点法(实验数据对应的点用“×”表示)在图丙上画出该小灯泡灯丝的I-U曲线。(3)、小宁计算小灯泡的灯丝电阻值时,发现灯丝电阻随着其两端电压的升高而增大。小宁反思: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决定和影响导体阻值大小的因素中并没有电压这一因素,那么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可能引起了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小宁思考后得出这个因素就是。
23. 某小组同学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多次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小组同学将第一次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中的a、b、c,发现电压表未调零。将电压表调零后,重做实验,第二次测量数据如图乙中的A、B、C。
(1)、图丙是该小组在一次测量中的电流表指针位置,其示数为安。(2)、分析图乙中的第二次测量数据,待测电阻的阻值是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小组同学讨论发现,利用第一次的测量数据,能求出第一次实验中电压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也能求出被测电阻的阻值。分析图乙,写出第一次实验电压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并说明理由。24. 项目学习小组在使用密度计时发现由于刻度不均匀,估读时误差较大,由此准备制作一个刻度均匀的密度计。【小组讨论】
液体密度计是根据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判断密度大小;根据密度公式ρ=m/V,想到是否可以通过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来制作刻度均匀的密度计。经过查阅资料及深入讨论最后确定了制作方案。
【查阅资料】杆秤是我国古老的质量称量工具(如图甲),刻度是均匀的。使用时先把被测物体挂在秤钩处,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秤砣悬挂点对应的数值即为物体的质量。
(1)、杆秤的工作原理是;(2)、【产品制作】器材:木棒、塑料杯、细线、刻度尺、金属块(代替秤砣)。
步骤:
①模仿杆秤结构,用杯子代替秤钩,先自制一根无刻度“密度秤”;
②杯中不加液体,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图乙),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A标记为“0”刻度;
③杯中加水至a处,提起秤纽,移动秤砣,当秤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B标记为“?”刻度(单位g/cm3);④以AB两点之间长度的1/10为标准,在整根秤杆上均匀地标上刻度。
在制作过程中,秤杆出现左低右高现象(如图丙),要调至水平位置平衡,秤砣应往侧移动;
(3)、步骤③中,秤砣悬挂点B标记的刻度值应为;(4)、【产品检验】用多种密度已知的液体对“密度秤”刻度准确度进行检验。【产品升级】为了制作出精确度更高的“密度秤”,下列改进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_。
A、把秤纽位置往远离秤钩一侧移动 B、减小秤砣的质量 C、减少加入杯中的液体体积 D、换用更细的秤杆25. 研究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
两节新干电池,滑动变阻器(10Ω,1A),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定值电阻(2Ω、4Ω、6Ω、8Ω),开关,导线若干(所有器材均完好)。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检查后发现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
(1)、图甲电路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电压表会出现的现象是;(2)、找出图甲中连接错误的导线并画“×”,再补充一根导线,使电路连接正确;(3)、正确连接电路,依次接入电阻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如图乙所示情况,为了此次读数更精确,在不更换电路元件的前提下,需要做的调整是;(4)、【问题讨论】为确保电路安全,并能使所有定值电阻接入电路都能完成实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最大不能超过V。26.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操作简便,小敏用电阻箱来代替不同的定值电阻,电阻箱能提供的阻值是0~9999欧之间的任意整数值。现提供的器材有:电源(恒为6伏)、滑动变阻器(1安50欧)、电压表(0~3伏)、电流表(0~0.6安)、电阻箱、开关和导线若干。
(1)、请完成实物图甲的连接(要求滑片在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最大)(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3)、实验开始时,调节电阻箱使接人阻值为5欧,闭合开关,再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达到设定值,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压表示数为伏。(4)、小敏多次改变电阻箱的接人阻值,测得相应电流,并得出了实验结论。根据所给量程和设定电压,电阻箱可调节的范围为。27. 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实验中,小敏利用图甲中的装置进行研究,在水平面铺上材料A制成的粗糙平板,同一小球从斜面不同高度静止释放,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位置如图。
(1)、根据图甲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2)、图乙中,水平面铺上不同材料的平板,其中材料A、B、C粗糙程度依次减小。小敏先后三次将同一小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刚到底部时用频闪相机(间隔相同时间自动拍摄)开始记录小球在平板上的位置情况,请在材料C平板上画出第2、3次频闪相机拍摄到小球的大致位置。(3)、小敏调节图甲中的平板呈不同角度,重现伽利略斜面实验。不考虑底部转折处的能量损失,下列最符合实际的现象是。28. 为更精确地测量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小丽引入拉力传感器并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她将一块长、宽、高均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平放,拉动木板发现传感器示数不稳定,同时观察到实验中木块总有些摆动,获得数据如图乙。是什么引起子木块的摆动,进而引起摩擦力测量值的不稳定?小丽继续实验,将同一木块侧放,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丙。
(1)、实验中测最滑动摩擦力时,木板匀速直线拉动(填“需要”或“不需要)。(2)、分析图乙,第1秒末,木块所受摩擦力为。(3)、继续实验环节基于的假设是。(4)、小丽认为,本实验还可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小科认为不正确,并从实验中找出了说服小丽的证据。29. 为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小科和小丽设计了如图甲的电路,其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定值电阻R为5欧。实验次数
一
二
三
电压/V
1.0
1.5
2.0
电流/A
0.2
0.3
0.4
(1)、如图甲,若滑片P向右移时接入的阻值变小,则待接导线应与相连(填字母);(2)、闭合开关,小科发现电压表指针不偏转,电流表指针偏转,则故障可能是。(3)、小科排除故障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如表,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是。(4)、小丽用另一组同规格器材进行实验,获得的数据作出U一I关系如图乙,发现与预期结果不一样,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30. 小舟骑自行车时发现,猛踩脚踏板提升车速后,车子能滑行的距离比不踩时远,车子在较光滑路面上滑 行的距离比粗糙的路面上滑行要远。基于上述生活经验,小舟想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有哪些呢?他进行如下研究,装置如图。[建立猜想].......;②物体运动可能与阻力大小有关。
[设计方案]
方案一:在水平木板上不铺材料,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方案二:在水平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和不铺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交流反思]
(1)、方案一的设计,小舟基于的猜想是。(2)、方案二中观察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距离最近,木板表面最远。由此现象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得,不受阻力的小车将。(3)、很多运动项目都需要助跑,如跳远、跳高、标枪等,目的是提高成绩,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