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 (每题3分,共36分)
-
1. 下列字形书写和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无计于事 熨帖(yùn) 隽永(jùn) 爱憎(zèng)分明 B、残羹冷灸 檄(xí)文 胆怯(què) 横槊(shuò)赋诗 C、冠冕堂皇 妥当(dàng) 罅(xià)隙 酾酒临江(shī) D、礼上往来 脑髓(suǐ) 混沌(hún) 桂淖(zhào)兰桨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萃(cuì)些。但“看菜吃饭,量(liàng)体裁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联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 B、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ié)脚的不中(zhōng)用的宣传家。 C、尼采就自栩(x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gěi)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崛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D、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暇思,从而催生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古战场,当年的“舳(zhóu)舻千里,旌(jīng)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幽思。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______,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______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______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放浪形骸,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______,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徘徊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徜徉 至理名言 C、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徘徊 金科玉律 D、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徜徉 至理名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D、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和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4. 下列相关诗句的书写共有几处错误( )①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②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③想当年,金革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⑤轻笼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⑦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A、5 B、6 C、7 D、85. 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在《短歌行》中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B、“越陌度阡”意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为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古人往往采用多种纪时方法,如“戊申晦五鼓”,“戊申”是干支纪日,“晦”利用月相纪日,这里指农历每月初一,“五鼓”即五更,指凌晨1-3点。 D、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一片神鸦社鼓”,这里的“社鼓”就是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6.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珠小珠落玉盘” 长篇抒情诗 摹写声音之至文 新乐府运动 B、《拿来主义》 《华盖集续编》 字佩弦,号秋实 先驳后立 C、“周郎赤壁” 咏古抒怀 雄浑苍凉 唐宋八大家 D、《短歌行》 “建安风骨” 平淡舒缓,善用白描 四言古体诗7.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渌水荡漾清猿啼(清脆) 依依墟里烟(村落) 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 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且) 这次第(光景)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C、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自京师乘风雪(冒)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举酒属客(同“嘱”,嘱托) 倚歌而和之(循,依)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8. 下列诗句和成语中的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去伪存真 如今有谁堪摘/不堪一击 B、山不厌高/兵不厌诈 赢得仓皇北顾/顾此失彼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势利导 D、烟涛微茫信难求/闲庭信步 暮去朝来颜色故/故步自封9. 下列各句划线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失向来之烟霞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梦啼妆泪红阑干10.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B、崖限当道者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二、 (每题3分,共9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1)、下面是臧克家的短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它适合放在《乡土中国》中的哪一章节,以阐释相关理论?( )A、乡土本色 B、礼治秩序 C、男女有别 D、无为政治(2)、下列有关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习得的礼俗”。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据上面两段文字,下列选项全部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②孟母三迁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叶落归根⑤日新月异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①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⑦三、 (每题3分,共33分)
-
12. 阅读下面文言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戊子中秋记游
袁枚
①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②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③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 , 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④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 B、数烹饪之能 数:列举 C、客来当有不速者 速:快速 D、高壤穹然 穹然: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舞幽壑之潜蛟 C、樯橹灰飞烟灭 D、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其声呜呜然 B、且曰:兹物难独啖/且放白鹿青崖间 C、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纵一苇之所如 D、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 B、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 C、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来了一个渔夫,半道和我们一同去攀登大仓山。 D、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表达观点。如本文和《登泰山记》都是写景、记游名篇。 B、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两种纪年方法。如本文中的“乾隆戊子中秋”和《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就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C、《小仓山房文集》是明代散文家袁枚的作品集,袁枚因晚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他与方苞、姚鼐同时代,他们都主张文章“独抒性灵”,游记追求语言的整饬美。 D、谢公墩是南京48景之一,相传为东晋谢安与王羲之登临之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谢公宿处”则指南宋诗人谢灵运所宿之地,谢灵运被称作“隐逸诗人之宗”,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也来到随园,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B、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之美。既抒发了与好友游览胜景的快乐,也表达了人生苦短,乐景少而易逝的感伤。 C、第③段写景生动传神,将奔涌的雪白闪亮的江水比作“烂银坌涌”,将“江中帆樯”比作“月中桂影”,而远处的“高壤”则如天空中央高而四周下垂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观长江的壮美景色。 D、文章将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各种表达方式彼此交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
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篑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属杜鹃花科植物,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明快自然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赏雪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2)、下列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凄凉。 B、颔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对仗工稳,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同时“闲”是全诗诗眼,写出了自己虽被贬但也悠闲自在的洒脱豁达。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直言更为深切。 D、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3)、下面诗句用字精妙,加点字起到化静为动作用的选项是( )A、赏筜竞长纤纤笋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下列诗句与诗中“霜毛”使用修辞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四、 (共12分)
-
14.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宋代翁森诗云:“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浓,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入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可读性强。 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C、第②段引用了很多名人佳句,增加了作品的诗意和文学意味,但后文还占用相当笔墨详细介绍扁豆的做法,则使文风显得不够统一,冲淡了前面创造的诗意美。 D、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E、文章主要写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表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请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作用。五、 (共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