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西夏区2022-2023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
    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促进了中央集权机制的建立和强化
  • 2. 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集权的趋势 B、分封制度的成熟 C、世袭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的衰落
  • 3. 春秋时期,楚、秦率先设县立郡。在楚、秦等国的郡县制度之下,作为政治身份的楚人或秦人色彩日渐突出。就风俗而论,秦所吞并的蛮夷皆“染秦化”,楚所吞并的蛮夷则皆“染楚化”。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郡县制(    )
    A、延缓了国家统一 B、强化了宗法观念 C、有利于华夏认同 D、固化了乡土意识
  • 4. 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 5. 唐朝后期,御史台台司负责传递部分公文,行使行政勾检职能和监督职能,分掌尚书省部曹的部分具体政令权和事务权,但对国家主要常务没有裁决权。据此可知,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御史台成为国家行政机构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呈现政务官的倾向
  • 6.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 7.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 8. 雅典的公民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对现任公职人员的考核,如不合格,立即罢免。一个官员在一年之内要经过十次这样的检查。公职人员如果遭到差评,很可能仅仅任职一个月就被罢免。官员的任期只有一年,期满后需要再次经过选举才能续任。这些做法旨在(    )
    A、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力与地位 B、保障每个公民的参政议政权 C、遏制以权谋私等腐败的滋生 D、防止直接民主带来暴民政治
  • 9.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要求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目的是即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欺诈、胁迫,也防止法官徇私偏袒。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保护贵族利益 B、重视人文精神 C、政治理想化的追求 D、注重形式主义
  • 10. 在古罗马一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都要诉诸法律形式,各种成果也都要以成文立法、决议等形式正式固定下来,甚至元老院等组织的工作过程,罗马人都“刻板地”用程序法予以规定。材料表明(    )
    A、罗马人已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B、罗马法本身是特定社会的产物 C、崇尚理性是罗马人的重要特色 D、罗马法是多元精神的典型范例
  • 11. 英国政治学家休·塞西尔认为,“光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政治制度,传统政治秩序中能保留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把政体结构的改变说成好像是维护和恢复某种更古老和更纯粹的传统,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全部历史上一直保持不变。”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传统 B、妥协是英国政治变革的主要方式 C、英国政体改革的影响有限 D、重新评估“光荣革命”的政治价值
  • 12. 17 世纪的英国燃煤刚刚开始普及。1664 年,来自西南华克郡的居民向查理二世递交请愿书请求拆迁污染性作坊。国王明确表示应该通过议会讨论后由议会决定是否推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延续了本国的历史传统 B、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C、君主立宪制对王权的制约 D、议会成为了国家权力的中心
  • 13.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1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 15.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人和法国人接踵而至,要求签订同样的条约。清政府觉得获取美国与法国的善意,将会在日后保护中国免遭三国串通一气之苦,或许还能得他们之助抵御进一步的外来侵犯,于是决定答应美国和法国的签约要求。此举表明清政府(    )
    A、沿袭传统外交策略以维护权益 B、愚昧腐败对国际局势一无所知 C、利用英法美三国矛盾抵御外侮 D、已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者要求
  • 16. 长期以来,除人参、茶叶、大黄等,大量的中国植物和中草药仍然未被英国认识,被视为奇异的事物。19世纪中叶,英国的植物标本网络逐渐扩展并覆盖了中国全境,最终成为英国中药研究的支柱,使中药脱离了神秘色彩。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
    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传播 B、英国政治经济占据优势 C、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神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17. 1862年,太平天国致法国领事的一份照会中写道:“自抵宁、镇地界,弟即首谕兵士,凡遇尊国之人,待以宾客之礼,妥为通商,视同一体,本属两无犯忌。……嗣后各不相犯,永远通商为业。”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反清斗争取得法国支持 B、反侵略的意识淡薄 C、对形势的发展认识模糊 D、主张发展对外贸易
  • 18.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间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内容。材料评论的运动(    )
    A、提出了平分土地的革命纲领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使得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 19.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同时颁布行政命令规定学校不准读经,不准祀孔,广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把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停止了祀孔典礼。这些举措(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开启了中国的西式教育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风俗 D、冲击了当时的国民信仰
  • 20.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的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达400多种。对这一变化认识错误的是(    )
    A、它反映出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以图唤醒民众、改变中国的命运 B、它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报刊作为思想启蒙与传播新思想的利器 C、它说明思想文化斗争与现实政治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它说明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报刊业的繁荣与发展
  • 21. 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A、党适时调整民主革命斗争策略 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D、民主革命重心的转移
  • 22. 《八角楼的灯光》(创作于1928年)中唱道:“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这首歌在井冈山地区传唱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中共从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B、反“围剿”失利后中共排除“左”倾错误 C、中共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 23. 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南梁精神”(    )
    A、表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可 B、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C、反映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理论基础
  • 24. 表2

    时间

    解放区工作事项

    1948年10月

    长春解放后,改造基层政权,取消旧的保甲机构,建立了区公所。

    1948年11月

    沈阳解放,及时打碎旧政权机构,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道政权组织。

    1949年3月

    北满各省普遍召开了村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村人民政府委员会。

    根据表2内容,判断其主题应为 (   )

    A、全国解放区展开基层治理 B、保甲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东北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 D、解放区人民实现当家做主
  • 25. 1870年,巴黎民众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新政府成立。对此,马克思指出:“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法国(    )
    A、  工人阶级力量薄弱 B、封建专制势力居于主导地位 C、阶级矛盾走向尖锐 D、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
  • 26. 1949年,《共同纲领》表述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了1953年9月,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此推知,中国重工业从“重点”到“优先”变化的重要前提是(   )
    A、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 B、新生政权的日益巩固 C、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 D、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历经三次修改、五次修正。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判断,下列有关宪法的表述,按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④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28.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据此可知,宪法修正案的发展侧面反映了我国(    )
    A、  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29.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 C、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 30. 有学者指出,中美关系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正常化,但在台湾问题上仍然存在两个分歧:其一,美国希望中国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则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是中国内政;其二,美国坚持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坚决反对。这体现出中国(    )
    A、坚持主权至上的外交理念 B、实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C、致力于突破西方国家封锁 D、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 31. 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受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    )
    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 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 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 32. 下表是战后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实力对比,此表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国民生产总值(10亿美元计)

    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高新技术产业比例%

    1973年

    1982年

    1973年

    1982年

    计算机

    生物工程

    新材料

    美国

    1295

    3047

    27

    24

    100

    100

    100

    苏联

    624

    1212

    13

    10

    15.2

    14.6

    46.8

    A、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劣势 B、经济实力是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 C、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 D、美苏争霸由重视军事逐渐发展为重视经济和科技
  • 33. 据考古发现,相隔1500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竞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    )
    A、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B、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 C、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D、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 34. 西周晚期以后,在“公田”之外,一些贵族又往往驱迫农人和奴隶开垦荒地,增加分外的土地,这些田地,不属于“公田”不征贡赋,实际上承认为他们私有,称为“私田”。这表明当时(   )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私有财产的出现 B、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自耕农日渐增多 D、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有利社会转型
  • 35. 下图是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对画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    )

    A、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 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 D、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
  • 36. 唐朝许浑《汉水伤稼》诗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白居易《杜陵叟》诗云:“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这两首唐诗反映了(   )
    A、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期盼 B、农业经济抗灾能力的欠缺 C、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 D、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 37. 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力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该现象说明,江南地区(    )
    A、传统农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 B、商品经济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迹象 D、经济结构变化冲击传统农业
  • 38. 宋元话本中,故事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明代小说主人公主要是“生药铺主管”或“市井细民”。这一变化可知明代(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B、士农工商界限开始被打破 C、出现推动社会转型的新因素 D、重农抑商的政策发生动摇
  • 39. 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成化年间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这一趋势(   )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 B、弱化了对工匠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 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 40.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广州“十三行”为什么会走向鼎盛?
    (4)、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在态度、机构、目标等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给出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