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月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 2. 南北朝时期,社会上重武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时人认为“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史,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这反映出当时(   )
    A、时局影响社会价值观念 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C、文官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D、文艺创作水平大幅降低
  • 3. 《唐律疏议》规定:凡遇赋税减免,地方官必须“承户部文符”,否则,地方官将受到严厉惩处,“诸应受复除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规范赋税减免种类 B、减轻百姓负担 C、巩固王朝财政基础 D、整顿地方吏治
  • 4. 宋代书籍种类繁多,从《千字文》《神童诗》之类的启蒙读物,到儒家经典、史书、文集、诗歌、笔记小说、方志舆图、书算医药、天文历法,以及事关朝代兴替、政治得失、军事成败乃至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书籍,无不加以刊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科技的发展 B、统治危机的加深 C、社会风气的转变 D、市民阶层的壮大
  • 5. 据统计,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间,广西境内共恢复府、州、县各级官学51所,其中府学10所,县学41所,基本覆盖了清廷实际控制下的广西全境。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稳定传统宗藩体系 B、兴办学校以传播程朱理学 C、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D、重构教化以增强政治认同
  • 6. 面对持续发生的海防危机,1874年李鸿章奏称:“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浼人之具,取巧之士又以引避洋务为自便之图。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这一认识( )
    A、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理论 B、意在否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表明废除科举制的时机已成熟 D、体现出洋务派强烈的忧患意识
  • 7. 清末立宪时期,朝廷派遣监理官赴各省清查财政。时人评论道:“夫职任之最艰险者,其惟监理官之清理财政乎?监理官之出京也,如受命出征,其到省也,如骁将以孤身当敌,深入险境,求向导而莫得,进退失据,遂无往而不为敌人所暗算。”这反映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B、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出现危机 C、社会各阶层认清了预备立宪本质 D、社会各界舆论积极支持民主革命
  • 8. 据统计,从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共发动大规模“借谷”运动三次,筹集粮食100万担以上,折合谷子约为1亿斤;共大规模发行公债三期,筹集公债400余万元。据此可知,当时中央苏区( )
    A、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 B、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 D、人民为根据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 9. 下图为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台湾”“蒋介石”与“朝鲜”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其中①是(   )

    A、新中国 B、台湾 C、朝鲜 D、蒋介石
  • 10.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推进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D、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 11. 修昔底德说:“在叙事方面,我绝不是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下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我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方法检验过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B、否定了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的价值 C、意味着历史学真正地从神话中独立出来 D、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学求真的个体自觉
  • 12. 下表:英国议会确认大宪章活动统计

    国王(在位时间)

    议会召开次数

    大宪章确认次数

    爱德华二世(1307-1327)

    29

    1

    爱德华三世(1327-1377)

    47

    22

    理查二世(1377-1399)

    25

    13

    亨利四世(1399-1413)

    10

    6

    亨利五世(1413-1422)

    11

    2

    亨利六世(1422-1461)

    23

    0

    爱德华四世(1461-1483)

    6

    0

    理查二世(1483-1485)

    1

    0

    据表可知,14-15世纪的英国(   )

    A、议会召开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B、王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强 C、王在法下的传统观念荡然无存 D、地方贵族势力左右中央政事
  • 13. 历史学家麦克弗森指出:“合众国在1861年走向战争,是为了保卫一个联合体;但在1865年由战争重生后却创造了一个民族。在1861年之前,'United States'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1865年之后,'the 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其意在说明内战后的美国(   )
    A、联邦政府的权威得以凸显 B、美利坚民族国家意识萌生 C、基本解决了黑奴存废问题 D、三权分立制度进一步完善
  • 14. 作为《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也是构建凡尔赛秩序国际法基础的《国际联盟盟约》制定得非常仓促,在制定过程中根本顾及不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意见,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相继被列入对德、奥、保、匈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反映了( )
    A、西方大国的协调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B、巴黎和会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C、列强在国际法运用中实行双重标准 D、大国强权政治操纵国际秩序
  • 15. 下图是1947年6月5日出现的新闻漫画《来自德里的黑马》。漫画中,一匹来自德里的黑马被一分为二,分为“印度斯坦”(Hindustan)和“巴基斯坦”(Pakistan)两部分。骑士路易斯·蒙巴顿爵士将标有“自治领地位”的马鞍盖在马的身上,作者给漫画配的文字是“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这反映当时(   )

    A、殖民主义统治在亚洲的最后结束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C、内外交困迫使英国改变殖民策略 D、印巴分治确保了南亚的稳定和平
  • 16. 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署协议,规定沙特将以美元计价出售其石油。之后,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纷纷效仿,最终确定以美元作为石油交易货币,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B、美国试图维护其世界金融优势地位 C、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得到巩固 D、美国固守金本位制使美元大幅升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才比重变化与社会变革”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是大西洋时代的全盛时期。当时,大西洋沿岸国家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并将世界领土予以瓜分,使它们自己成为“宗主国”。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8%。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库的所在地和世界权力的发源地。

    ——摘编自张发坤《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中国崛起》

    材料二: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交往的组带是贸易。生产力贸易的双翼齐飞,才会有中心的转移。近几年人们再次看到这种趋势,并预言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正是东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诸国生产力和交往的飞速发展,使之重新由隐到显。......本来的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生产力,特别是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觉、开放型的交往新时代。它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时代和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大西洋时代不同,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彭树智《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丰盈,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从此,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摘编自林蕴晖、丛进等《1949-1976年的中国》

    材料二:1978年后,中国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目标由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过渡为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政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使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扬、武力《中国经济体制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因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9年并不是帝国的丧钟,它为新帝国的开启提供了可能。日本被承认为主要的帝国行为体,不断打破帝国扩张的界限,但在东南亚引发了与欧洲帝国和美国的冲突;德国则因对被排除在世界帝国之外感到不满,进而建立了纳粹政权领导的第三帝国,在没有他国强加约束的情况下公然要求加入帝国主义阵营;美国也在推动建立新国际秩序后发展了一套权力运作的机制,其全球野心使其走上了与日本和德国碰撞的道路。特定帝国的崛起,导致二战遭致了一战所未曾带来的帝国生存危机。

    ——摘编自(美)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世界近现代某一个“帝国”的发展道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选“帝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