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屯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二模统考(A)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病,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把祝策藏在金滕之匮中。周公死,成王葬以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王事,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西周王位继承较混乱 B、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 C、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 D、周公制礼作乐功绩卓著
  • 2.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 4.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百夫之豪,州以千计”,“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材料表明(   )
    A、豪强地主控制着地方经济生活 B、军阀割据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C、士族庄园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D、中央政府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
  • 5. 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于2017年被确认为《燕然山铭》。《燕然山铭》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这可以实证(   )
    A、护乌桓校尉的设置 B、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 C、河西走廊设立四郡 D、纪传体断代史体裁开创
  • 6. 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是(   )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主要是由气候变迁而引发 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 7. 东晋时期,各门阀士族分据三省,权臣掌握中书省,就是控制诏命之所由出,避免大权旁落;门下审核职权有重大突破,不仅可驳回尚书奏事,而且拥有审核中书诏书和驳诏的权力。这反映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B、皇权至上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 C、选官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标准 D、中枢机构呈现出相互牵制趋势
  • 8.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材料说明(   )
    A、贵族政治是古代家谱学研究发展的根源 B、谱牒为统治阶级固化其政治特权服务 C、战乱频发迫使家谱编纂成为了专门学问 D、谱牒之学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了便利
  • 9. 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 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
  • 10.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目的是(      )

    A、维护分封制 B、复兴宗法制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专制集权
  • 11. 清代孙承泽评:“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己若显质之先人矣。”下列碑贴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

    A、《曹全碑》 B、《颜勤礼碑》   C、《古诗四帖》 D、《兰亭序》
  • 12. 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这说明唐政府(   )
    A、经国治民战略的连续性 B、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 C、经略边疆凿空商旅之道 D、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
  • 13. 金朝统治者认为宋金都是中国境内互不统属的独立政权,金也可以统一宋。绍兴和议后,金主完颜亮积极准备攻宋,说:“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出现 B、统一成为王朝合法性依据 C、金朝统治者倡导民族平等 D、宋金对峙的局面趋向瓦解
  • 14. 如表是北宋时期主要上贡纺织品中南北方所占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
     

    北方上贡数所占比例(%)

    南方上贡数所占比例(%)

    锦绣

    25

    75

    10

    90

    49

    51

    7

    93

    什色匹帛

    2

    98

    A、北方民众衣料严重依赖南方 B、南方纺织技术水平比北方高 C、官营纺织业市场化倾向明显 D、南方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 15.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 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宋太祖开宝四年(963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时,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曲折向上的发展过程。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外贸发展速度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全面发展。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2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14.5%,比1950年增长4091倍,年均增长13.0%。

    ——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隆二年,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日:......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二: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从“兵、权、钱”三个角度,削弱地方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在元代的变化并评价行省制创建带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