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龙山文化的传承 C、红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 2. 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东方的齐国多为八口之家;中原地区的魏国则多为五口之家;西方的秦国平均每个家庭为4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   )
    A、宗法关系的强弱 B、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C、社会转型的深度 D、铁犁牛耕普及的广度
  • 3. 下表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表可知(   )

    齐国、秦国

    汉文帝

    汉武帝

    东汉

    100钱/石

    120—150钱/石

    300—1100钱/石

    400—8000钱/石

    A、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 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 4.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 5.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       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 7.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汉阳铁厂钢铁产量示意图(单位:吨)该时期应是(   )

     

    A、1860~1890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9年
  • 8.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 9. 毛泽东曾说:“抗日战争不能急,解放战争不能拖。”导致两者战略差异的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变化 B、统一战线的发展 C、主要矛盾的变化 D、人民群众的支持
  • 10. 下图:《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的报道(1953年7月28日至今)报道数量的变化反映出(   )

    A、集体记忆的阶段性 B、国家外交的务实性 C、国际形势的复杂性 D、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 11. 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 12. 下表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竞被一条蛇偷走。

    A、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B、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C、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D、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 13. 下表是《全球文明史》对1750年到1914年这段西方国家历史主题的描述,其实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主题,下列选项作为补充,正确的是(   )

    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

    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

    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出,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C、全球新航路的开辟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14. 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沿袭一战爆发后沙皇政府实行的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在全国各地依然盛行。30年代,苏联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档案文献中也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产量下滑导致原料匮乏 B、农业集体化与计划经济逐步建立 C、社会转型提升国民法律意识 D、经济危机波及苏联影响农民收入
  • 15. 如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促使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 16.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C、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美国一直利用其霸主地位对一些国家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成为实施经济制裁频率最高的国家,经济制裁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外交问题的首选解决方案。

    ——摘自刘玮《美国经济制裁:历程、手段与效果》

    概括图4所反映历史现象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 19. 材料: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

    ——改编自王建明、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两个时段,指出所选两个时段中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要求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心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

    ——引自《传统心态与行为》

    (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