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鲁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 1. 《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植根于礼制传统 B、蕴含着人文精神 C、体现了平等意识 D、彰显出士人风骨
  • 2. 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 3. 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

    项目

    绢(绵)、布

    收入

    粮食52.2石

    绢(绵)2.5匹、布5端

    /

    支出

    夏秋税2.1石

    口粮39.5石

    其他5.5石

    制衣绵6两

    制衣布1端3丈

    夏秋税钱、榷酒钱2870文

    耕牛300文

    生产生活用品1322文

    盈亏

    5.1石

    (折合钱4080文)

    绢(绵)1.5匹、布3端2丈(折合钱1375文)

    -4492文

    据表可知,当时当地(   )

    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 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
  • 4.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皇帝命意大利籍宫廷画师郎世宁为阿玉锡、玛瑞两位勇士绘制功臣画像(如图),并御笔题诗表彰其事迹,悬于中南海紫光阁。乾隆此举意在(   )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玛瑞斫阵图

    A、激扬勇武精神 B、融汇中西画风 C、宣扬帝王军功 D、彰显强盛国力
  • 5. 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 6. 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 7. 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 8. 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正值农忙,农民最初积极性不足。但这种情况很快发生变化,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当时(   )
    A、社会动员取得成效 B、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 C、农民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
  • 9.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 10. 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见本末,亦多建开设银行之议”“合天下之商力,以办天下之银行,但使华行多获一分之利,即从洋行收回一分之权”。据此可知,盛宣怀建议开设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B、与外商争夺利权 C、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1. 1403年至1404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 12.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 13. 商朝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商王是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地方部落方国建立盟约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而西周则是通过直派人事,建立军事据点,用“天子封立诸侯式”来对地方进行统治。这反映出(   )
    A、政治体制的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 B、西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C、分封制的建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 D、周王朝形塑出一种纯粹的地域政治体
  • 14. 汉朝时,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好评的前提下,才能仕郡县为佐更换属并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赛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宜,而是人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此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 C、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15. 宋代仁宗朝,三司使陈旭因违反“三公不按吏”制度,于朝堂“伤人”,被监察官弹劾并被罢职务,枢密使晏殊以笏击人折齿,监察官员曹修古认为其“忿躁亡大臣体”,予以弹劾,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建章立制维护法纪 C、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行政效能有所提高
  • 16. 下面是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漫画中,20世纪初,在协同作战获胜后,俄国沙皇,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似乎在惊呼“天啊,还要不要人活了”。漫画右侧的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漫画反映的这一历史现象(   )

    A、推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体现出帝国主义合谋“门户开放” D、表明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 17. 罗马人对契约的要求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自由和公正的历程,诺成契约制度则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它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   )
    A、说明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 B、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 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D、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
  • 18. 1977年,日本大藏省开始实施国债“流通化”和利率“弹性化”措施,为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自由化提供了重要契机;1980年日本修订的外汇法,原则上实现了外汇交易自由化,1984年又撤销了期货交易的实际需求原则,日本金融领域的这些改革(   )
    A、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质变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是当时经济“滞胀”下的被迫调整 D、使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提高
  • 19. 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 20. 明中后期,以江南为中心,全国盛行创办“文社”之风。不同于以“阐明儒教教义,并激励学生去躬行道德”为目的的两宋书院,文社主要是“专门讨论科举制艺文章、磨炼作文之才”的文人集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理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学发展 D、取士方式影响文人风尚
  • 21. 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种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隆昌、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远逮各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东西部生产力水平日趋均衡 B、商品生产区域化发展趋势 C、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D、市镇经济制约了农业发展
  • 22. 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不耕无以为养,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清代学者焦循(1763—1820年)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一切不善,多由于贫。”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从中可以看出清代的家训(   )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冲击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 23. 1978年11月12日至14日,邓小平访问新加坡。访问期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邓小平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你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此话意在(   )
    A、帮助中国树立改革信心 B、强调新加坡立国的艰难 C、揭示两国人才结构差异 D、暗讽中国体制埋没人才
  • 24. 公元前462年,雅典第四等级在公民大会中占了统治地位,为厄菲阿尔特推行民主改革创造了契机。 公元前411年, 公民大会参加者主要是重装步兵等级以上的公民,在这次会议上,民主政治被“合法地”推翻,建立起贵族寡头政治制度。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财产多寡决定了公民法律地位 B、民主决策机制影响到城邦发展 C、公民自由难以兼顾到城邦利益 D、民主决策程序容易受民意操纵
  • 25. 在17世纪的英国,牛顿所代表的科学理性与上帝所代表的宗教信仰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的互补关系,从而在英国既避免了颠覆宗教信仰的无神论,也杜绝了戕害科学精神的宗教狂热,新兴的宪政民主与科学理性得以茁壮成长。这说明(   )
    A、英国宪政源于各派势力妥协 B、科学进步离不开宗教信仰 C、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运动 D、宽容精神有利于社会转型
  • 26. 《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立法权归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并特别就国王的行政权作出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能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并且只有依据法律才得要求服从。”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践行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实现了长时间的政治稳定 C、首创了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D、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激烈
  • 27. 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中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是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咯咯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这些桔子已经被喷了煤油。”由此可知,该小说(   )
    A、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关注细节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C、手法夸张怪诞极力表现自我 D、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 28. 马歇尔计划实施中,西欧从美国获得131.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88亿美元用于进口货物,主要购买粮食、化肥、原料、半成品、机器、车辆和烟草等。虽然西欧向美国出口贸易额很低,但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
    A、有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与苏联争夺新兴的独立民族国家 C、为经济区域联合创造有利条件 D、制定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 29. 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费,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

    衡制

    误差

    货罚

    量制

    误差

    货罚

    十六两以上

    一甲

    二升以上

    一甲

    四两以上

    一盾

    一升以上

    一盾

    三铢以上

    一盾

    半升以上

    一甲

    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A、保障军备供给 B、打击不法商人 C、加强吏治建设 D、提高生产水平
  • 30. 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的河南、山东等地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山东省金乡县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曹县有自然村2276个,历史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河南省的汤阴、兰考等县的村庄大都由明代山西移民建成。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   )
    A、元明之际华北地区社会动荡 B、明代的户籍管理有所放松 C、宋元时期北方经济地位下降 D、明代华北地区市镇经济兴盛

二、材料题(共计3大题,共计27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清末民初,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年份

    1980

    1989

    1991

    1992

    2001

    2007

    2013

    2017

    2018

    目标

    绿色城市

    卫生城市

    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

    宜居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

    海绵城市

    森林城市

    公园城市

    ——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
  • 32.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 33. 辣椒原产美洲,是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明中后期)进入中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与曹雨《中国食辣史》

    材料二:以下是两则明清时期记载辣椒的史料

    明代杭州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文献。

    贵州地处西南,多山而且耕地稀少,乾隆年间《贵州通志•物产》记载:“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

    ——摘编自《燕闲清赏笺》《贵州通志》

    材料三: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习俗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但主要是下层庶民中盛行,社会上层食辣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习俗的沿海城市扎根,并形成了一些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同时,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请结合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划分等相关史实,依照下图提供的圆点,选择相应地区,填入空格处,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主导的辣椒传入线路。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辣椒传入中国后用途的变化,并分析在清代的贵州,辣椒被广泛食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归纳总结1949年后食辣习俗逐步扩展的背景

三、论述题(共计2大题,共计28分)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5. 博物馆会根据藏品的时代特征、地区联系、功能特征、审美价值等因素组合藏品进行特展,比如故宫钟表展“钟鸣盛世”,希腊文物展“爱琴遗珍”。下图是六件文物,请你根据文物的特点,任选三件文物,组成一个展览并为展览撰写一篇主题介绍(包含展览主题、藏品时代背景、相互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