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考古发掘,湖北武汉的盘龙城和江西赣江中游地区的吴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具有中原商文化特点的青铜器皿;鲁北和河北的沧州也有类似的文物出土。这说明,商代( )A、区域文化交流显著 B、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 C、青铜技术日趋成熟 D、奴隶制度达到了顶峰2. 下表所示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末期刺史(州牧)的罢置情况。可以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时期 罢置情况 改制内容 西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 罢州牧置刺史 刺史官秩挞升、固定治所、监察范围扩大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 罢州牧置朝史 刺史掌握临时军事权力,获得一定地方行政权 东汉灵帝中乎五年(188年) 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完全零握军政大权 A、监察制度的强化 B、刺史职能的固化 C、中央集权的衰落 D、州牧地位的降低3. 北朝中期至唐初,中原地区的服饰长期流行的是汉式圆领“袍”。开元天宝年间,胡服被男女竞相穿着,服饰方面的性别、内外、尊卑差异逐渐淡化。这体现出,盛唐时期( )A、大众审美离经叛道 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传统伦理遭到颠覆 D、西方文化受到追捧4. 安史之乱爆发后,各级官员为了应付交差,强制征税,加重摊派,使得辖境内登记在籍的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方藩镇各自为政,赋役制度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为此,唐政府( )A、推行了租庸调制 B、铲除了地方藩镇势力 C、限制了土地兼并 D、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5. 宋制规定,“执政官委御史台弹奏,尚书以下听长官纠劾以闻”,“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谏官“皆得谏正”。这反映出宋代( )A、崇文抑武策略得到贯彻 B、宰相职权受到了严重削弱 C、专制皇权的进步加强 D、谏官与宰相形成争权局面6. 朱嘉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 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7. 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受控于皇帝 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8.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9. 鸦片战争后,尽管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发达的制度原因,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臂如三权分立制度、君主立宪制度等。这一做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支持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10. 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 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11. 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 )A、广大人民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改变 C、辛亥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失败危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12. 五四运动时期,在当时社会名流当中,大家都会谈“劳工神圣”“劳动神圣”这样的话题。从1919到1921年,《青年杂志》发表过140多篇报道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和探讨劳动合理性、必要性的文章。这些文章( )A、说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服务于社会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活动 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13. 下图是抗战时期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该漫画旨在( )A、歌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威力 B、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C、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 D、说明中国持久抗战的艰难曲折14. 某次国际会议,美国要求有关国家派亲美人士参加会议,并敦促他们在会议上发表反共讲话。美国试图以反共观点冲击会用议的反殖主题,迫使与会各国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之中,达到削弱中国影响的目的。此次会议( )A、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 B、成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15. 下表为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卷第一题。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 )给下面文字加上标点
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民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付重担的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B、思想解放是经济进步的前提 C、实现工业化是改革最终目标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性16. 1980~ 1989年,全国个体工商户从不到200万户增加到1247.1万户,拥有资金347亿元,总产值达559亿元,营业额达1339 亿元。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确立 B、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生变化 D、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栗、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糜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
——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材料二:早在清朝统一西域地区之前,清朝就已经开 始对维吾尔群体进行立法。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则始于清朝统一西域之后,将《大清律例》等一系列清朝颁行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天山南路地区,同时,清朝针对天山南路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理藩院内增设了处理天山南路地区事务的机构。1842 年清朝颁布《回疆则例》,《回疆则例》共八卷,收录了清廷为治理天山南路地区颁行的大量行政、司法、经济等法律条规。作为清王朝统治权力的体现,统一西域之后,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颁行的法律、法规自然进入天山南路地区,成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反叛的工具。其次,清廷考虑到天山南路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天山南路社会原有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
——摘编自王东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糜政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邮票中的党史
解放区邮票是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的人民邮政发行的邮票,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行政区发行的邮票。由于解放区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控制区,因此所发行的邮票也称“红色邮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邮票中的党史”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91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1982 年,中共中央批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推动了农村改革步伐,促进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改革。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正式规定人民公社要政企分开,建立乡政府。1987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都作了比较具体、全面的规定,从此村民自治工作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新阶段。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颁布经济法律法规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