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   )
    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 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 2.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运用这一观点,对图1和图2关系推论最合理的是(   )

    图1                                     图2

    (诸侯国:燕、晋、鲁、宋、卫等)     (诸侯国:燕、韩、赵、魏、秦等)

    A、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B、国家土地转为私有的速度加快 C、铁农具、牛耕取代了新石器 D、由“变”而“治”的历史趋势
  • 3. 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 4. 有史书载中国古代某时期“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据此推断该时期(   )
    A、科举制成为统治者选官主要方式 B、官员的选拔主要是“以法为师” C、地方管理人员均由中央直接任免 D、皇帝选拔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
  • 5. 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录用规定

    2005年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 6. 辽初,沿用习惯法,“犯罪者轻量重决之”“夫兄弟……一行(人)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辽朝第七帝兴宗时,“子弟及家人受赇(贿赂),不知情者,止坐犯人”,但“逆父母者,五车冁杀之”。这一转变源于辽朝(   )
    A、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法律形式发生变化
  • 7. 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糜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糜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糜州(   )
    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 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 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 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 8. 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   )
    A、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度 C、加速了西藏的土地改革 D、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 9.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10个非洲国家,并提笔写下了援非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旨在(    )
    A、支持非洲独立运动 B、缓解新中国外交压力 C、彻底打破外交僵局 D、拓展对外贸易新局面
  • 10.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11.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A、中书省—尚书省—六部      十家牌法      福田院 B、三公—中朝—尚书台      官仓      鸠杖 C、中书省—行省—郡      家训      善堂 D、三司—转运司—知县      义学      义田
  • 12. 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 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 13. 下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〇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〇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〇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D、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 14. 17世纪初,当欧洲大陆的宗教专制受到迅速衰落时,北美殖民地的宗教专制却十分强大,各殖民地统治机构大多政教合一,由教会主导,严重束缚了殖民地的发展。这一不同主要是源于殖民地(   )
    A、移民与宗教文化多元 B、缺乏启蒙思想的深刻洗礼 C、政府的专制统治强大 D、种植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15. 在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如“贵如胡椒”(指某样东西十分珍贵)、“胡椒袋子”(指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等俗语;在同一时期的亚洲部分地区,胡椒的价格也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丝绸之路未能深入欧洲 B、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 C、香料贸易主要通过海路 D、腓尼基人垄断亚欧贸易
  • 16.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了自主货币“北海币”。该货币以农业物质储备作为担保,并根据农业周期调整货币数量以保持币值稳定。“北海币”在胶东地区流通领域中的信用远远超过法币和汪伪政权的伪币,成为强势货币。“北海币”成为强势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
    A、货币机制基于农村传统经济 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民心 C、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隔绝状态 D、战争环境制约货币自由流通
  • 17. 1895年严复说:“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1918年他又谈到:“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思想的变化(   )
    A、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C、找到了崭新的救亡图存之路 D、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18.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出(+)入(一)超量

    1916—1920年

    339.8

    1750.9

    +1411.1

    1921—1925年

    3913.8

    643.4

    -3270.4

    上表是1916—1925年我国面粉进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千关担)。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C、国内农业严重衰退 D、国际局势发生变化
  • 19. 1953年,美国新闻署在印度通过4500个微型图书馆向各级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平装本的《我的信念》;1956年,美国在拉美地区推出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版的《伟大和平》等大众书籍。这反映出美国(   )
    A、旨在实现世界文化的西方化 B、与苏联争取中间地带的国家 C、意图缓和与新兴国家的关系 D、借文化宣传展示其强大实力
  • 20. 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赋《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大陆均势政策”,通过幕后策划、出钱和出武器,唆使欧洲大陆各国群起反对某个大国。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不但从欧洲大陆均势中获取安全与经济利益,还利用欧洲国家内耗之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870年之后,欧洲大陆不少国家走上工业化的快车道。虽然欧洲大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动态均势,但是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难以获取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向海洋霸权国发起了挑战。

    ——摘编自竭仁贵《对海洋霸权与大陆均势关系的再探讨》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及由其确立的凡尔赛体系,有人评论道:“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约》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凡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大国并不讨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美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

    ——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前中期英国能够从欧洲“大陆均势”获益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均势外交”的实质。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工作。首先,各地纷纷取消旧的地方制度——保甲制度,杭州、天津等城市成立居民委员会,成为了“当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组织”;武汉市建立起了被称为居民代表委员会的居民组织。这使得“每一个中国人与政府政策发生关系,并可大规模地动员起群众的能量”。各个城市在单位和街居组织内重新建立了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将单位和街居内的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进一步完成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化调控。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

    材料二:

    19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管理向发展社区转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贫困现象,1960年代,约翰逊政府发起“社区行动计划”。联邦政府通过反贫困计划拨款建立起联邦政府机构和地方社区组织的直接联系,但是绕过城市政府发放联邦拨款的做法,侵犯了地方的政治权力和势力范围。同时,由于过度依靠政府来提供社区服务,诱发了投资成本过大、效率过低等弊病。随着美国政府缩减财政,社区行动计划只有不到十亿美元的资金可利用,而社区行动计划有超过千家的社区行动代理处。最终,社区行动计划在1970年代被叫停,并被批评者认为是失败的案例。

    ——据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怎样的重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区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材料二:

    文献材料

    文献出处

    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

    《宋史·职官》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朕(金世宗)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金史·世宗纪》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

    (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的关键期。“小中国”指发源于中原农耕地带,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汉文化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作为理想目标,以“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作为统治模式的政权;“大中国”则指能对发源于汉地社会边缘的农耕——游牧交界地带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并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政权。

    ——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