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段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 2. 《易经》对周初商业贸易活动有如下记载:“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由此可知周初(   )
    A、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B、乡村商业开始缓慢发展 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商业逐利意识相对淡薄
  • 3. 周公继承并改造了殷人祭祀“鬼神”的传统,他从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识系统中生发出了“尊礼”“近人”的礼乐文化,宗教神学逐步成为礼乐制度的附属。这表明西周(   )
    A、尊神事鬼的观念已经消亡 B、早期人文思想逐渐萌发 C、礼乐制度丰富了宗教文化 D、民本思想在变革中发展
  • 4. 以下四幅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政权与西北地区关系形势图。对各图所属的朝代及中央在该地区采取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具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B、清朝:军事平叛后强制推行“改土归流” C、元朝:设立上统于中央政府的大都护府 D、西汉:先军事打击后设行政、军政机构
  • 5. 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券书内容不仅 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甚至出现了租税徭役券书, 这些券书签订流程都极为严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C、契约观念比较流行 D、经济立法详细完备
  • 6.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 7. 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 8. 唐朝许浑《汉水伤稼》诗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厥空。”白居易《杜陵叟》诗云:“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这两首唐诗反映了(   )
    A、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期盼 B、农业经济抗灾能力的欠缺 C、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 D、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 9.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      井田制       分封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铁犁牛耕     都江堰       筒车

    C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台        台谏合一       内阁

    D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上计制      两税法       摊丁入亩

    A、A B、B C、C D、D
  • 10. 据学者统计,唐代有 369名宰相,出自 98个家族;而宋代有 134名宰相,出自 126个家族。由此可知,科举制(   )
    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优化官僚队伍整体结构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11.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南宋年间一出典人(卖主)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当时货币(法定交易要求使用纸币)已经大为贬值,土地拥有者不同意,因而成讼。法官胡颖认为“法意、人情,实同一体”,最终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赎回。上述史料说明(   )
    A、当时纸币保值效果要高于铜钱 B、法官司法审理中注重礼法结合 C、撰书作者并不认可法官的判决 D、反映了南宋法制状况混乱不定
  • 12.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
    A、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 C、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 D、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
  • 13.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 14. 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 15. 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 16. 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 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 17. 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 18. 1864年,英国人波特·史密斯在汉口建立了湖北第一家教会医院。1865年,《中外新闻七日录》报道:“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院,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1867年,《北华捷报》称赞道:“几乎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愿意前来寻求建议,……我们认为,数量如此之多的女性病人,是击败对外国人、外国医学和外科手术偏见的证据之一。”据此可知(   )
    A、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认可西医 B、西医在洋务运动时传入中国 C、传教士以治病救人为其宗旨 D、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
  • 1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   )
    A、较为系统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 C、选官制度化并杜绝了腐败现象 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
  • 20. 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医院名称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光华医院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妇孺医院

    每周一、四上午10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博济医院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 21. 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人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 22.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 23. 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各地乡村开展了填壕平沟的活动,以此消灭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与此同时,群众就地取材,开新沟填旧沟,挖掘了大量新的沟渠。这些举措体现了(   )
    A、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B、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C、群众彻底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D、维护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 24.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不单是在农村,甚至从全国范围来看,人们经济收入增长大都来自非农业收入。这反映出该阶段(   )
    A、市场物资丰富多样 B、产业结构呈现大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所有制改革重心变化
  • 25.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下列关于新中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④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6.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1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50―1955年,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②1955―1969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数量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④1978-2019年,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7.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 28. 下图为古希腊雅典平面示意图。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如此布局(   )

    雅典平面示意图

    A、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 B、取决于山岭沟壑的地理环境 C、说明宗教活动占据社会主导 D、具备了城市多元功能的特征
  • 29. 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 30.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31. 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大西洋沿岸垄断组织迅速扩张德国 B、太平洋沿岸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美国 C、地中海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D、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 32. 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肆虐欧洲,造成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是人口的损失。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去,变成了人间地狱,连信仰虔诚的教士也接二连三死去。作为亲历者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据此可知“黑死病”(   )
    A、引发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B、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诞生 C、成为中世纪文学艺术表现主题 D、冲击了欧洲人的信念和心理
  • 33. 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调查英国人事制度,提出文官改革建议: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分途而治;事务文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以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作为提升文官的依据。这些建议(   )
    A、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逐渐形成 B、完全防范了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弊端 C、奠定了现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D、说明了政党更替影响了文官的选用
  • 34. 关于古代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②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行政独立并强调个人权利

    ④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的控制,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5. 据统计,英国工业品出口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棉纺织品等纤维制品所占比例从72%减少到44%。英国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欧洲地区由占5成以上降到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在拉美和亚洲的比例增加,仅亚洲的份额就达50%以上。上述变化说明( )
    A、英国工业向生产资料的生产转移 B、交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英国海外投资以拉美和亚洲为重点 D、世界经济主导权开始发生转移
  • 36. 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有(    )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米迪运河--极大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C、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西欧和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 37. 西方近代以来福利思想发展变化如下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西方近代以来福利思想发展变化表

    阶段

    时间

    理论

    基本观点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早期社会福利思想

    实行济贫制度

    20世纪30—70年代

    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理论

    通过国家力量加强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20世纪70—90年代

    新自由主义福利理论

    福利私有化,反对福利国家制度

    20世纪90年代后

    第三条路和福利多元理论

    强调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主张福利由不同部门共同完成

    A、①阶段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B、②—③阶段变化基于自由主义的流行 C、④阶段适应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 D、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未能得到解决
  • 38. 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 39. 下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 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 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 D、1950—2015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
  • 40.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

    1946年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 41. 【法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序号

    文献来源

    内容摘录

    《商君书·境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史记·商君列传》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里耶秦简》

    “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迁陵以邮利足(走得快的人)行洞庭,急”“乡啬夫以律令从事”。

    琅碑刻石“颂秦德”

    (前219年刻)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关于国家治理主要观点。
    (2)、将材料二中史料进行分类,写出类型和序号。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简要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
  • 42. [中华文化的影响]

    材料: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编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围绕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43. 变迁与治理

    材料一:明朝中期以后,山西商人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省内一些地方“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时人描述,山西洪洞县百姓的日常生活由原来的“男女率耕织”、“士务实学”变为“机杼城市不闻”、“里巷鲜弦诵之声”,劳动、学习占时缩短,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加。

    洪洞县风俗的变化,使得地方官府大力推行乡约,“严禁华丽”,以期移风易俗。一些大姓进行宗族建设,强调祭祖要恪守礼仪,婚礼则需以白银作为礼金预送给亲家,讲礼仪渗入社会生活。

    ——摘编自常建华《日常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材料二:19世纪60-80年代,英国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工人阶级最基本的要求终于成为现实。

    社会改革也如火如荼,政府用立法手段纠正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通过《公共卫生法》、《工人住宅法》、《工厂与工作场所法》等法律,对工人的生活条件、劳动环境、工作时间等进行规范。

    英国一向不过问教育,甚至把学校看成是一种“产业”,应该放任自流让私人经营,使教育制度十分混乱,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1870年,政府通过《教育法》,规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建并管理公立学校,规定5-13岁的儿童必须上学。该法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明代社会变迁。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改革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