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在中国古代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正统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这两种文化传统(    )
    A、都受商品经济发展的支配与影响 B、说明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多元化,无明确的主导思想 C、说明儒释道三家都具有思想文化教化的功能 D、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 2. 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3. 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取消了士族特权
  • 4. 北魏时期《杨大眼造像记》拓片,它位于(    )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B、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C、甘肃敦煌莫高窟 D、甘肃麦积山石窟
  • 5. 贞观十八年(644年)底,当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群臣担心有后患而反对,唐太宗却 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表明 当时(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民族交融的程度大大加深 C、君主专制集权程度的加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逐渐趋同
  • 6. 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 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 7. 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    )
    A、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 B、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践行了儒家治国理念
  • 8. 下表是《汉书·地理志》记录的元始二年人口数字和《续汉书·郡国志》记录的永和五年人口数字,由此可知该时期(    )

    元始二年(2年)

    永和五年(140年)

    增长率(%)

    郡国

    人口

    人口

    人口

    丹阳郡(今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405171

    630545

    55.62

    会稽郡(今属浙江)

    1032604

    1181978

    14.47

    豫章郡(今属江西)

    351965

    1168906

    374.17

    江夏郡(今湖北、河南间)

    219218

    265464

    21.10

    南郡(今湖北)

    718540

    747604

    4.04

    长沙国(郡)(今属湖南)

    235825

    1059372

    349.22

    桂阳郡(今湖南南部、广东北部)

    156488

    501403

    220.41

    零陵郡(今湖南、广西间)

    139378

    1001578

    618.61

    武陵郡(今属湖南)

    185758

    250913

    35.08

    A、政治经济重心向南移动 B、南方地区逐步得到开发 C、南方人口数量超过北方 D、南北经济发展失衡加剧
  • 9. 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面对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北魏孝文帝的言论( )
    A、有利于获得鲜卑族的认可 B、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C、证明了北魏统治者是黄帝后裔 D、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 10.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C、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 11.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既有南朝的秀美,又有北朝的雄健,这一艺术特色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隋唐对外交流频繁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D、民族交融的发展
  • 12. 古代中国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主要以农立国。历史上流传着各种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被誉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四民月令》
  • 13.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该评论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 14. 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这一记载理解正确的是( )

    ①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②北民南下与南方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了江南开发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④外来高产农作物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5. 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 16. 孝文帝曾颁旨规定:“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俱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 )
    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   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
  •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于孝文帝改革说法正确的有( )

    ①4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全部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④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8.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9. 《新唐书》中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大盗”指的是安禄山和朱温 B、此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C、节度使的大量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 D、朝政趋于腐败导致“大盗”出现
  • 20. 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疆域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   )
    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 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
  • 21. 五代僧延寿认为“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宋代的孤山智圆自称“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这反映(   )
    A、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 B、佛教向儒接近的趋势 C、佛教主动放弃原教义 D、政治统一格局的确立
  • 22. 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征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结为儿女亲家;其下令修订的《氏族志》也将崔、卢、郑、李、王等山东士族列为第一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婚姻自主的意识增强 B、门阀士族把持了政坛 C、世家大族影响力犹存 D、社会风气正不断改善
  • 23.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 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     )
    A、便于政府加强地方管理 B、利于士族门阀掌握政权 C、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 24. “井真成侯墓志铭”为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街命远邦,驰聘上国。……以开上元计二年正月口日,乃终於官弟,春秋卅六。皇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这篇墓志铭( )
    A、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 B、证明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 C、体现了唐太宗对井真成的赏识 D、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
  • 25. 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 岂惜一女, 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 不侵中国”。据此政策, 唐太宗(    )
    A、推动唐朝与吐蕃会盟 B、接受 “天可汗”称号 C、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 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26.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篇刻画了二十四位女性形象。表为其中部分代表(   )                
     

     部分女性形象 

     
     

     女子周氏的丈夫去世了,“妇兄弟欲迎妹还”,周氏“终不肯归”,曰: 

     

     “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 

     
     

     王羲之的妻子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说:王家见谢安、谢万到家里来, 

     

     翻箱倒柜倾其所有地招待他们。“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钟氏女,太傅曾孙,亦有俊才女德。”其和郝氏是姑婢,两个人既亲密 

     

     又互相敬重,不因为门第高低欺压对方或妄自菲薄。 

     

     据此可知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人们崇尚率真注重自我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束缚
  • 27. 东汉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为主,下表列举了当时的几种主要美德(    )

    久丧

    对父母守丧三年或加倍;对举主、故将行孝三年

    让爵

    父有高爵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

    避聘

    避聘不就或让亲属

    报仇

    家有仇怨,奋身图报

    报恩

    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等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 28.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近京师大姓多止(停止)开质库(放高利贷的商行),市易据兼并之效,似可见方”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9. 下列有关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中,→表示上下隶属关系,⇨表示政令下达程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 30.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 31. 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 32. 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年)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 D、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
  • 34. 司马睿(晋元帝)从南渡到登基,主要依赖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士族成为政权支柱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四分五裂
  • 35. 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 )
    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 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 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二、材料分析题

  • 36. 隋唐是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结合所学,以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 3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 38. 中国南方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得到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

    ——《宋书》

    材料二: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南方表现突出。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候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与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区比较(单位:人/平方千米)

    西汉

    郡国

    密度

    今地

    密度

    今地

    郁林

    0.56

    广西

    0.06

    辽宁

    合浦

    0.81

    广西

    瓜伊沙西庭

    0.16

    新疆

    祥柯

    0.84

    云南

    肃甘

    0.33

    甘肃

    南海

    0.96

    广东

    灵盐夏胜

    0.59

    宁夏、陕西、内蒙古

    交趾

    1.02

    越南

    0.65

    广西

    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

    时间

    新建

    今属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36年

    汀州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44年

    太平县

    安徽

    740年

    歙州

    安徽

    745年

    浦阳县

    浙江

    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合计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56

    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24

    4

    1

    2

    2

    3

    1

    2

    1

    16

    南北朝

    1

    3

    8

    4

    2

    1

    1

    20

    9

    4

    3

    1

    1

    1

    2

    4

    2

    27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253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表中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出唐代经济发展有何突出特点,试说明原因。

三、论述题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国家大小都有或兴或衰、或存或亡的变迁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存在两类回答:一是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是多因素决定论。现代之前,全都是单因素决定论,如儒家道德决定论、法家法制决定论和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到现代有所变化,一方面仍提出诸多新的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方面出现了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解释,只不过在“多因素”的看法上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多因素包括道德、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英雄、战略、制度等所有相关的社会因素,有的认为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摘编自《论制度决定国家兴衰存亡》

    根据材料,围绕“影响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素”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