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4.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5.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6. 《庄子·天道篇》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B、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7. 《管子·君臣上》曰:“饰官化下者,明君也”,“上下相希,若望参表,则邪者可知也。”下列制度最能体现上述治国思想的是( )A、察举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8.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位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9.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主张是基于( )A、天人感应思想 B、独尊儒术思想 C、大一统思想 D、休养生息思想10. 图中秦朝的举措( )A、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11. 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 姜寨聚落遗址是下列哪一个( )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13. 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14. 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孟子的有(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5. 下列水利工程不属于先秦时期的是( )A、邗沟 B、芍陂 C、郑国渠 D、通惠河16.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了“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变法的推动 B、宗法制的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分封制的瓦解17. 尚书在西汉初年,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秩六百石”,地位与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正式成立尚书台,将其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承担了原本属于“三公”的许多职能。这一变化( )A、是宦官干政的源头 B、改变了中央决策程序 C、使尚书成为真宰相 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18.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朝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但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据此可知( )A、新史料的发掘拓宽了历史研究 B、考古文献比传世文献更可靠 C、正史史料比地域史料可信度高 D、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19. 贾谊曾上书汉文帝,曰:“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驱人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商业活动较为兴盛 D、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20. 下表是《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农学文献的主要内容。由此推知,当时( )篇名 内容 《上农》 提出了重农的主张 《任地》 提出了十个问题,包括使用土地、整地作畦、中耕除草等问题 《辩土》 对《任地》中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回答 《审时》 各种作物与时间季节的关系 A、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逐渐形成 C、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立国之本 D、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普遍应用21. 何尊(下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 建新都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是指(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A、行政的中枢 B、诸侯的封地 C、天下的中心 D、天子的寝宫22. 丝绸的发现是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考古发掘最大的亮点之一。此次发掘现场专门设计建造了全封闭、恒温恒湿的发掘方舱,发掘人员全程身穿防护服进舱工作,尽量做到无菌化 发掘。多学科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监测、检测与记录仪器,对出土器物进行现场观察、分析、 信息提取和保护。三星堆考古说明( )A、历史研究必须有考古依据方可釆信 B、蚕桑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三星堆 C、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于考古研究 D、新冠疫情倒逼考古学的技术进步23.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24. 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 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25. 邮驿制度起源于西周,秦代趋向完备。邮是徒步通讯,驿是乘马通讯。大致是5里一邮舍,30里一驿站。传递和接受文书,都要登记收发的时间,以备核查。秦代邮驿制度的完备(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B、巩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C、便利了民间书信的传递往来 D、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26.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沿用分封制 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 D、建立省制27. 史学家钱穆指出,若将汉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有关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A、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B、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管理 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D、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以加强控制28.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 )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 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 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9.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主张体现了哪一派别的思想(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30. 有学者指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共分为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粟米(按比例交换各种谷物)、衰分(确定依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A、重视理论推导和证明 B、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数学的经济工具化倾向31. 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下列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 )①龙山文化 ②红山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 为了联系西域诸国夹击匈奴,西汉汉武帝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凿空”之行带来的客观经济结果是( )A、丝绸之路 B、长城西延 C、匈奴被灭 D、盐铁官营33.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A、是否有房屋建筑遗迹 B、遗址中是否有城墙残垣 C、墓葬中是否有玉器 D、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3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35. 元人陈孚《题管仲井》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铁犁牛耕推广 B、争霸战争频繁 C、各国变法图强 D、社会动荡变革二、材料分析题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摘编自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材料一,以二里头遗址的文明成果作为证据,说说你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3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春秋牛尊(山西浑源出土)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材料二:七国乃是因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项目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学派
观点
史实
示例:
道家
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39.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 ……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改变崇文抑武的风气,大力推进军事改革,重振尚武之风,培养适应新战法的新兴武将阶层。通过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将常设军职变成时设时罢的官职,加强皇帝对军队控制。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扩充税收来源,支持军力扩张。在盐铁官营的基础上,武帝用铁制武器替代老旧的青铜兵器,大量建造战车和战船,将马匹收购价提高数倍,民间养马减免赋税,通过战争夺取战马。汉帝国骑兵军团中军马的总数超过匈奴。汉武帝扩大征兵范围,将大量囚犯刑徒编入军队;同时扩大了募兵制规模,募兵制的实行对后世的职业招募军队有重要影响。汉帝国的军事改革积蓄了反击匈奴的力量。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汉军消灭匈奴20多万精壮人口,匈奴被迫离开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和漠南草场,西汉在匈奴旧地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大兴屯田,这对这一地区的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有重要意义。汉帝国同时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持续畅通,也是建立在汉帝国军事强大基础之上的。终汉一朝,始终没再出现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的情况。
——摘编自冯君实《汉魏之际的边地开发与管理》,原载《社会科学战线·辑刊》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汉武帝军事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