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2. 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来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 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4. 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A、法律异常严苛 B、农业受到重视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僚机构臃肿5. 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 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6. 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7. 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制造出结构复杂的生产工具。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其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A、与时俱进 B、日益式微 C、递代积累 D、领先世界8. 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9. 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垫饼10.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较为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西汉时期,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不仅能够被生产出来,而且如灯、釜、炉、剪等铁制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都已被广泛使用。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时期( )A、铁器生产趋向生活化 B、冶铁技术水平的进步 C、政府重视铁器的普及 D、社会对铁器要求提高11. 下图是战国时期的铜尊盘。尊是酒器,盘是水器。盘口外折下垂,下附四龙形蹄足。尊颈采用金属模具成批制作蜡质元件,在泥质模具中按预定图案组合,再逐层捏塑和连接蜡撑和蜡梗。这反映了( )
铜尊盘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冶炼技术的成熟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等级制度的森严12. 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13.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14. 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就开始跨入(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15.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的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16. 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 )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 C、得以于科技的进步 D、促进原始音乐、文学的产生17. 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A、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 B、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 D、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18.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之上。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希腊罗马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19.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 )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0. 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到19世纪英国农业革新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农业革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三、论述题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