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检测(创新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史料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五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这说明西周( )
    A、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B、西周王权高度集中 C、分封制度等级森严 D、宗法制度受到挑战
  • 2.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卜式(生卒年不详)因养羊致富,因匈奴屡犯边境,曾上书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又施钱财帮助乡民,卜式也常以巨资购买田宅;《汉书·张禹传》中记载张禹富贵之后,买田400顷,均是灌溉方便、土质肥沃之地。以上事例反映出( )
    A、豪强地主势力壮大 B、西汉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C、匈奴严重威胁边疆 D、农耕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 3.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 4. 两汉时期丞相觐见皇帝时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亲身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用了特别的护膝。从官员上朝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 )
    A、丞相的地位是越来越低 B、皇帝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C、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腐朽 D、官员的社会责任意思越来越低落
  • 5. 下表为1844—1858年上海出口主要中国货物的品种、数量和价值的数据。据此可知( )

    年份

    数量(包)

    价值(镑)

    重量(磅)

    价值(镑)

    1844

    5,087

    1,558,453

    1846

    16,356

    945,915

    12,798,433

    550,296

    1848

    16,054

    763,225

    15,729,255

    514,842

    1850

    14,402

    1,311,612

    26,999,870

    1,006,114

    1858

    72,729

    5,541,416

    45,465,702

    2,774,394

    A、上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B、鸦片战争刺激经济迅速发展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6.  1920年蔡和森与同乡挚友毛泽东通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反映出(   )
    A、进步青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成历史必然 C、知识青年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
  • 7. 武汉会战开始前的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演讲,如表是其演讲部分内容节选,据如表信息可知,毛泽东此次演讲意在( )

    日本方面

    优点

    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

    缺点

    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日本国土面积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

    中国方面

    优点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其产生出来了国际广大援助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缺点

    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日本

    A、全面分析中日双方特点 B、指导相持阶段中国抗战 C、指明抗日战争前进方向 D、变国内战争为国际战争
  • 8. 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21万人支援内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 3万人,熟练技工约8万人,还有约5万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设。这反映了当时( )
    A、区位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B、上海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国家战略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 9. 在古雅典人的观念中,祭神活动及宗教节日庆典是城邦的头等大事。僭主庇西忒拉图统治时期,创办泛雅典娜节、城市酒神节等大型节日,并为节日庆典大兴土木;克里斯提尼建立了10个部落之间的酒神颂歌比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古雅典( )
    A、借助节日活动强化僭主的统治 B、城邦干预支配个人生活 C、借用公共活动提升城邦凝聚力 D、推崇宗教维护民主政治
  • 10. 1848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亦无权推翻政府。从宪政的角度来看,立法权与行政权在政权组织中被相互分离到毫无干系。这说明这部法律( )
    A、无法阻止法国政局的动荡 B、不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C、直接引发了巴黎公社运动 D、促进法国共和制最终建立
  • 11.   1922年12月7日,针对即将召开的热那亚国际会议,列宁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我们决不屈服于最后通牒。如果你们只愿意做生意,那就来吧。但是,没有看到货色,我们是不买的,而且不把要价一分一厘都算清楚,我们也绝不成交。"这表明列宁着眼于(    ) 
    A、营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B、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D、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 12. 在法国经济计划的编制中,现代化委员会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化委员会号称由各方面的人物所组成,如第六个计划期间的委员会,代表资本家的成员占37%,工人、农民代表占24%,其余专家学者都站在资产阶级一边。这表明( )
    A、法国经济计划化的实质是推动国有化 B、经济计划化消除了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 C、法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计划化是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
  • 13.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 14. 秦始皇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一郡或两郡就是一个自然区域,多半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则为山地或高地。这反映出秦(   )
    A、郡县同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单位 B、开创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先例 C、致力于边疆少数民地区交融开发 D、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地方治理效率
  • 15. 隋炀帝营建洛阳城,宫城对应着天上的紫薇垣,“贯都”的“洛水”象征着银河,强调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唐长安宫城的设计象征着北极星,皇城中的百官衙署则象征“众星”而“共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都城布局凸显皇权色彩 B、天人合一理念决定建筑设计 C、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 D、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
  • 16.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 17.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方代表璞鼎查称清政府所提12款“内有数件,甚属重要,应当另缮一单,附粘本约,以便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均准施行”,并表示可以由他起草,“另写一单”。这实际上提出了另行订立条约的要求。清政府表示同意。从对条约详加说明到另订条约反映了( )
    A、璞鼎查左右了清廷重大决策 B、英国试图改变中国政治制度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中英双方展开平等友好谈判
  • 18. 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 19. 下表为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据此可知( )

    年份

    1920

    1936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 9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注:统计范围包括近代工业、矿业、运输业中中外企业的产值)

    A、国民经济建设卓有成效 B、抵制洋货椎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 20.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B、为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 21. 在古代雅典,任何经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其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 )
    A、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力机构受到制约 D、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 22. 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 23. 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一转变( )。
    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 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 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
  • 24. 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由此可知( )
    A、新政措施与地方政府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政府权力扩张 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国民党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不敢出兵朝鲜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摘编自刘明福《决策与信息——美国对华决策的六次误判》

    根据材料,任选美国对华决策的一次误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有力,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摘编自[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了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管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摘编自张明军、吴新叶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朝到元朝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经过“商业革命”,欧洲已经快速富裕起来了。相应地,对贵金属的需求和供应空前增加;有了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出现了经过政府批准的各种股份公司、商业机构;每个国家都建立起自己统一的货币,以适应贸易和工业的需要。“商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与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成为普遍现实几乎是同步的。所以,在“商业革命”后期,所有民族国家都把“商业革命”抓在自己手里。这样“重商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商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发展和欧洲“商业革命”带来的启示。
  • 2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梁启超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一种政论文体,时人称为“新文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是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开始的。新文体要求摆脱各种古文义法的束缚,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实行文体.上的大解放;对文章的语言“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强调文章要“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新文体为宣传维新变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致“《时务报》起,一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它不仅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都曾撰写新文体,只是他们的文章并非具有“新文体”的全部特点。所以后人评论说:“就文体的改革的功绩论,经梁氏十六年来的洗涤与扫荡,新文体的体制、风格,乃完全确立。”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文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创造“新文体”的意义。
  • 30.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即: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交,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经济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从60年代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统一。1969年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继续推行缓和政策,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 3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许景澄于184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葵身,字竹筠。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提出“尔后国家大势必重邦交”主张,并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专治经世之学。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例如清政府发来的电报中涉及的卡伦(边防所)方位,与现地查勤的位置居然无一符合,中国的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定出西部边疆的界限,使得外交斗争缺乏可靠的依据。在谈判期间,他又一次发挥了博文好学的特点,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借鉴英、俄、法等外国地图,经过认真考订,汇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倒》《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

    ——王残阳《许景澄:悲剧的晚清外交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景澄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