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各项,注音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zhào)      如(cù)

    江(chénɡ)      起(lù)

    B、古(kuànɡ)    古(ɡèn)

    (suǒ)      漫(jiē)

    C、居(qī)      然(yì)

    (chuànɡ)      拜(yè)

    D、绿(nínɡ)    笨(zhuó)

    记(diàn)      怨(mán)

  •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翠峰如      簇:聚积 B、千里澄江似   练:绸缎 C、寒烟衰草凝绿  但:但是 D、征帆去      棹:船桨
  • 3. 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始于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辞,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 5.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里澄江似练,。征帆去棹残阳里,
    (2)、念往昔繁华竞逐,
    (3)、千古凭高, , 但寒烟衰草凝绿。
    (4)、至今商女,

二、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答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意。
    (2)、请对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
  • 7.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1)、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2)、“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更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  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

    (1)、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
    (2)、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

三、语言表达

  • 9. 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 10. 请根据句意,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完整。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两人经常做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