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与运用(共32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方/理      逗/月色人      风尘仆/前后继 B、吸/许      射/员辽阔      物致知/尽职守 C、香/发      道/大街小      锋芒毕/崭头角 D、岖/丽      怀/惴不安      交口称/万头
  • 2. 依次填入文中准确的一项是(  )

        刘先林院士的一张书桌用了 30 多年,旧迹斑斑;93 岁的黄旭华院士,55 年没进过理发店,就由夫人在家解决。这样的细节虽然      , 却总能让人百看不厌,并      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接受思想上的            我们向善向上、求真务实。

    A、大同小异    触摸    洗礼    督促 B、异曲同工    触及    洗涤    激励 C、大同小异    触及    洗礼    激励 D、异曲同工    触摸    洗涤    督促
  •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人记得柳的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A、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地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B、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C、折柳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 D、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 4.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
  •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将“尽管”改为“不仅”) B、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去掉“目的”或“为了”)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把“提升”改为“提高”,或把“素养”改为“能力”) D、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 6. 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 B、孙悟空﹣﹣大战牛魔王(《西游记》) C、宋江﹣﹣智取生辰纲(《水浒传》) D、鲁滨逊﹣﹣搭救“星期五”(《鲁宾逊漂流记》)
  • 7. 古诗文默写。
    (1)、  飞来山上千寻栽塔,。(《登飞来峰》)
    (2)、  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3)、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两句诗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4)、  诗词多情,多少思念在流淌。一声夜雨,飘在李商隐的窗前,唤起他对亲友重逢的希冀:“”(《夜雨寄北》);一杯烈酒,斟于范仲淹的案前,引发他思家与报国的矛盾:“”(《渔家傲》)。
  • 8. 综合性学习活动。

    阅读情景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时,他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他又说:“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储钱罐:

    印钞机: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

二、阅读理解题(共43分)

  • 9.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四小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⑤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唐氏之弃地,货不售

    烈火而

    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农夫渔父过而

    (2)、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
    (3)、  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枕席而卧……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4)、  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 1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  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B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 10 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12.   现代文阅读

    曹婆婆的面

    明前茶

        ①曹婆婆在菜场旁开这家只有十平方米的小面馆,已经 18 年,她是安徽宁国人,与菜场上专卖西红柿和甜椒的王伯是老乡,两人都是四十八九岁时到南京来帮长子带新生儿,忐忑不安地来到陌生城市,从此没有离开过。

        ②王伯来了没两年,就嫌大城市家家户户家门紧闭,没有唠嗑的人,又闻不见泥土与菜蔬的气息,没意思,吵着要回宁国老家种菜。无奈之下,儿子替老爹在菜市场租了一个两米长的小摊位,鼓励他兑菜来卖。儿子又把老妈从老家接了来,让老爹可以换个手,有个伴。

        ③卖菜人守摊一天,往往出门前来不及吃饭,要等到下午一两点顾客稀疏,才能吃到第一顿饭。菜贩们饿坏了,也渴坏了,一大海碗汤面,稀里哗啦吃下去,人才能从累蔫了的状态中缓过来。王伯叫了一个月外面小餐馆的面,味精多,配料少,受不了,鼓励老乡曹婆婆出来开面馆,给菜贩们一碗“壮壮实实,可以扛大半天”的面吃。起先,曹婆婆还犹豫,她虽然下面手艺得到全家人的赞许,却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王伯指点她:“摊位离不了人,菜场生意多数是送面上门。所以你的小面馆,门面可以租小点;卖菜的人,到了下午五点半就要出清陈货,准备上新货,你送面的时候留个电话,需要什么菜蔬,人家都半卖半送给你,这样降低成本,面馆肯定能赚钱。”

        ④见曹婆婆不吱声,王伯又说:“你回去思量思量哦,咱们若是没自己的事可忙,光忙儿孙的事,等到孙子大了、住校了,跟你没话说了,任你从前神气得像龙王三太子,也会跟被拔了筋一样没精神。”

        ⑤曹婆婆被说愣了,想了两天,终于在离菜场只有十米远的地方,盘下店面开了个螺蛳壳大的小面馆,水牌上只有三种面:肉丝面、鸡蛋面、猪肝面,配菜每天都换,全看曹婆婆昨日傍晚在菜贩那里买到什么落市菜。买到菜秧,下菜秧面;买到青椒,下青椒面;买到瓠子和西红柿,下瓠子西红柿面;若是买到十来把虹豆,那得等上 20 天,才能吃到口舌生津的酸豇豆面。曹婆婆手巧,酸豇豆酸萝卜自己腌,豆辫酱自己发酵自己炒,连小块皮肚都自己炸。顾客买了猪腿肉做绞肉,猪皮片下不要,肉贩子就送给曹婆婆,过她递钱过来的手,说:“明儿我的面,加勺酸豇豆就成,压压这一案板的肉腥气。”

        ⑥曹婆婆的面,从不放味精、老抽、荤油,下得清清爽爽,面像美人的髻子一样松松绾起,一丝不乱。上面盖着一大勺浇头,热气腾腾。她店里的水牌旁边特意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用毛笔字写着:烂糊面另嘱。意思是若是你点面的时候不说,面端上来一定刚刚断生,滚圆的面条咬开来,面芯子还是白的。曹婆婆有句口头禅:没有铁打的手脚和肠胃,做不了贩菜营生。她发现,菜贩子没有一碗面,是能一口气吃完的,往往划拉两口,不是要接待散客,就是要招呼附近饭店着急忙慌来补货的大客户。面稍微下软点,这一来一去就泡烂了,叫人毫无胃口。因此,汤醇,油滚,面有骨子,是曹婆婆百试百灵的口味。

        ⑦面下出来,曹婆婆秒速放进一个双层篾篮,挎上,给菜贩们一一送到摊位上。菜贩们伸出皲裂的大手接过,笑道:“闻见曹姐的面,才晓得饿。”曹婆婆忽起顽皮心,回道:“     。”菜贩们都嘻嘻发笑,知道曹婆婆嘴硬心软,18 年的牵肠桂肚,她放不下他们,他们也放不下她。这不,听说贩卖小龙虾的摊贩,忙了两个月都没赶上吃一碗龙虾面,曹婆婆得了空,立刻称了 5 斤小个头的青壳龙虾在处理,虾仁归虾仁,虾脑归虾脑,准备等会儿,趁那卖虾摊主穿校服的儿子回来了,就给那家人送面去。

        ⑧曹婆婆说:“总要让那孩子知道,有人看重你爹娘这一夏的忙碌,惦记着他们。他们这会儿忙得又黑又瘦,只剩两只眼睛精光发亮,这种精神 , 那孩子也应该看得到吧。”

    (选自《扬子晚报》2020 年 7 月 20 日)

    (1)、  ​请概括曹婆婆最终决定开面馆的原因。
    (2)、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 ​肉贩子就送给曹婆婆,过她递钱过来的手,说:“明儿我的面,加勺酸虹豆就成,压压这一案板的肉腥气。”(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根据上下文内容揣摩,在第⑦段横线上补上合适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曹婆婆忽起顽皮心,回道:“!”

    理由: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全文,理解结尾句中“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

        “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激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主席

三、写作题(共45分)

  • 13. 春天美丽多姿,绚丽多彩。人生也如春天一样,在人生美好的时光里,同样是绚丽多彩。

    请以“时光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