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榜教育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开发的历史久远漫长,先民在长达万年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农业生 产模式,有些甚至延续至今,是为我们今天所言之农业遗产。

    农业遗产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 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它对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 学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一,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华农耕文化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农 业生产生活之中,依托于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和百姓。中华农耕文化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凝练与升华,而 先民所遗留之农业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农业遗产 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王朝兴衰存亡,传 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 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 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彼此交织,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第 三,农业遗产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呈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 已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延续至今,共同构 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

    对我国农业遗产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简 要来说可做好以下方面。

    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 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   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国的农业遗产是千   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   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这种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 “节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学与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   相承。

    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应该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 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

    用。通过挖掘示范基地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 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摘编自卢勇《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时  至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这些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 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 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 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 式,使原本“下下地”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吕氏春秋 ·观表》中说:“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  数。”早在东汉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除了有效地利用稻田空间, 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以外,还通过鱼鸭游动搅动泥水,为水稻根系生长增加氧气、刺激水稻植株  分蘖;鱼鸭吞吃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和稻飞虱等害虫,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鱼鸭排泄 在水田中的粪便又给水稻施加了有机肥料,培肥了土壤,实现了“地可使肥”,减少了人们中耕锄草、除虫 和施肥的投入,可谓一举多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些都是说明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在原始农业 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北方旱作农业系统,还是南方水田农业系统。农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如翻地覆土、灵活轻便的曲辕犁, 一器多用的条播机——楼车,利用自然水力的水碓、水轮、水 碾、水磨,还有替代牛耕的踏犁、防旱保墒锄草用的漏锄、省力的秧马、整地的耙和抄等等。随着现代化 农业的进程,这些传统农具终将成为历史,进入展室,但是,其中蕴藏的中国人的智慧却渗透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系统,农业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方面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 B、农业遗产与传统农耕文化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物质载体和当代呈现,其中蕴含着后者的精髓。 C、由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等哲学与文化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 D、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土地利用形式能有效改造和利用本不宜耕种的土地,体现出高超的农耕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农业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而文化的提升又对农业生产实践产生影响;两者相辅相成。 B、目前,我国农业遗产数量居全球之首,还推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C、稻鱼鸭共生模式可有效利用稻田空间,增加人类动植物蛋白质食源等,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D、虽然传统农具终会成为历史,但其中蕴藏的农耕智慧对于现代农业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的一项是( )
    A、明朝建立后重视农业生产,下令各地种植棉花、水稻,以解决军队穿衣和吃饭问题。 B、发明于汉代的风扇车,利用非自然风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被誉为世界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C、内蒙古敖汉旱地农业系统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养麦、高粱等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 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 D、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依山势而建,实现森林、村寨、梯田和溪流“四素同 构”,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我国农业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狄青

    盐有多重要?怕是不用我来科普。盐,就如同我们生命里的阳光、身体里的血液、躯干里的灵魂,难以替代。

    所谓“一咸遮百味”,咸虽不起眼儿,却从人类文明出现伊始,便位居五味之首。战国“包山楚简”中 的盐字,上部形似“卤”字,有表示盐碱地的意思;下部则形似“皿”字,应是表示盛盐的容器或用以煮盐的 工具之意。这一字形属于会意字,本义是煮盐的意思。在中国,煮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四五千 年前。管子《海王篇》中曾写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本草纲目》中也说盐“五味之 中,唯此不可缺”。

    的确,在人类的饮食中,咸味是最基本的味觉特征,盐则是伴随人类最悠久的调味品之一。而在历 史上,以扬州为代表的江南工商业的兴盛,也和盐业的发达密不可分;中国历史上的巨贾,相当一部分都 是盐商。隋朝开凿大运河,初始目的便是有利于粮食和食盐的运输。国外也是如此。水城威尼斯在千 年前只是由许多珊瑚小岛所组成的蛮荒之地,是那里适宜的晒制海盐环境,指引着逃脱战乱来到这片土 地上的难民,摆脱了贫困荒瘠, 一步步建立起兴盛繁荣的家园。

    中国的很多地名其实也与盐有关。比如说云南的盐津县,就是因为此地出产井盐并设有渡口而得 名。再比如说浙江的海盐县,即因历史上“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许多人都知道北宋的大诗人柳 永柳三变,他一生多写艳词,却不了解柳永实则也写了不少描摹底层百姓艰困的辞赋,这首《煮盐歌》就 是柳永当年描写东南沿海盐民日常生活的---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 ……

    盐负载了太多希望与失望、贪婪与慷慨、残酷与坚韧、乐观与勤勉等深层意涵, 一首《煮盐歌》,让柳 永写尽了海边盐民的艰辛与无奈。

    同样是北宋诗人的曹勋在《鹧鸪天 ·枫落吴江肃晓霜》中写到盐,却指代了一种美好情境---

    ……盐胜雪,喜初尝。微酸历齿助新妆。直须满劝三山酒,更喜持杯云水乡。

    与中国古代文人相比,外国文人对盐的理解似乎更深了一层。俄罗斯历史上著名作家、思想家车尔

    尼雪夫斯基就曾提出过一个有关“人中之盐”的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把那些少数的具有先知先觉的人 称之为“人中之盐”。事实上,用“人中之盐”来形容车尔尼雪夫斯基自己也十分恰当。1864年7月,他 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服苦役,前后长达21年之久。在漫长的流放生涯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下了大量 小说和理论文章。他把知识看作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这就如同盐是推动人类生命运行的 基本力量一样,离开了知识,人就是盲目的;离开了盐,人就是软弱无力的。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丝 · 埃里捷在自己的《生活之盐》 一书中则提出,因为盐是洁净的,盐可调味, 喻示着我们要追求过圣洁的生活。我们活着,就被赐予了生活之盐,它超越职业,超越各种情感,超越矛 盾分歧,构成了我们生活当中轻盈和美好的那一部分。埃里捷认为,所谓“盐”,即我们的感官创造力以 及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假如说人生是一列长长的清单,那么生活之盐保证了我们拥有一份感觉记忆 的私密收藏。

    如今,低盐饮食已成潮流,但即使再极端的所谓专家学者,也不敢要求人们去过无盐生活。而事实 上,盐的浓淡和对健康的影响,实际上从来都不取决于盐本身,而是取决于“容器”。把一勺盐放进水杯 里,肯定会咸;而将一勺盐撒进湖水里,不仅会淡,甚至完全就没有味道。同样的,将一勺盐吞咽下去,难 咽;而把一勺盐放进烹饪的菜肴里,则味全。我们对生活的感觉,就如同是这些盐,有一定的数量,既不 会多也不会少,这样则刚刚好。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刚刚好”,痛苦和焦虑也像这些盐,所以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就需要把我们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甚至,是一片海。

     (节选自《天津日报》)

    文本二

    作家该不该读书,抑或说该不该多读书,原本不是个问题,然而当下它的确又是一个问题。应该承 认,当下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显然比文学作品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更加生动,既如此,作家只需要向生活 学习就好,只需要有智慧和技巧建构一个好看的故事就好,读书与其说是“规定动作”,不如说是“自选动 作”,阅读与创作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模糊。创作真的如此简单吗?岛国牙买加曾历经腥风血 雨,许多事件马龙 ·詹姆斯都是亲历者,生活积累不可谓不厚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阅读了这个世界上大 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被称为“中美洲读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因为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一回事,阅读是另 一回事,二者是创作并行不悖的两翼。

    我相信这样一种说法,生活是创作的源头,阅读是创作的基础。创作为何需要阅读?一定能说出许 多理由,而我的理由是,只有充沛的阅读才能使一个写作者抑或一个人懂得谦逊、远离狂妄。

    (节选自狄青《阅读与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生命里的阳光、身体里的血液、躯干里的灵魂”为喻,凸显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生动形象, 鲜明有力。 B、文章引用柳永的《煮盐歌》和曹勋的《鹧鸪天》,既从不同角度展示盐的意涵,也有助于丰富文章的 内容与底蕴。 C、文章通过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对比,自然转入叙述外国文人对盐的理解,表达出鲜明的褒贬态度,拓 展出新的境界。 D、文章看似自由散漫,实则紧紧围绕“盐”这一线索,结构紧凑,不枝不蔓,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 聚”的特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包山楚简”中“盐”字的字形和本义,堪为中国煮盐历史源远流长的一个有力证据。 B、柳永《煮盐歌》描写东南沿海盐民煮海水为盐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底层百姓的艰辛与无奈。 C、我们对生活的感觉如同盐一样,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生活就会没有味道。 D、当下多变的社会生活提供给读者的比文学作品更生动,这使得阅读与创作的关系变得模糊。
    (3)、中国古代文人和外国文人对盐分别有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指出:“生活是创作的源头,阅读是创作的基础。”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陈希亮,字公弼,中天圣八年进士第。执政欲以为大理少卿,希亮曰:“愿得一郡以自效。”乃以为宿 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  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希亮乘传代之。转  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希亮至,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  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久之,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  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皆自疑不安。 一 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希亮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 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人为之惧,希亮益加亲信,皆感德。嘉祐二年,入判三司户部勾  院。荣州鬻盐凡十八井,岁久澹竭,有司责课如初,民破产籍没者三百余家。希亮为言,还其所籍,岁蠲  三十余万斤。三司簿书滞留者,自天禧以来,末帐六百有四,明道以来,生事二百一十二万,希亮日夜课  吏,凡九月,去其三之二。度支吏不时勾,希亮杖之。副使以希亮擅决罚,由是事复滞。石塘河役兵叛, 其首周元自称周大王,震动汝、洛间。 希亮闻之,即日轻骑出按,吏请以兵从,希亮不许。 其贼二十四人  道遇希亮,遂相与列诉道周。希亮徐问其所苦令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  流军校一人余悉遣赴役如初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狱有盗,法当死,僚官持不可。久之,盗杀守吏遁  去。僚官惧,欲以事中希亮,希亮自顾无有其事。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  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 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 · 陈希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亮徐问其所苦令/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人/余 悉遣赴役如初/ B、希亮徐问其所苦/令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人/余 悉遣赴役如初/ C、希亮徐问其所苦/令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人余/ 悉遣赴役如初/ D、希亮徐问其所苦令/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人余/ 悉遣赴役如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即表字,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古人自称用名,称人用字。 B、“愿得一郡以自效”与“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两句中“效”字含义不同。 C、“希亮益加亲信”与“穷且益坚”(《滕王阁序》)两句中“益”字含义相同。 D、 “致仕”亦作致事、致政、休致、出仕等,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回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希亮考中进士后,不愿担任大理少卿,于是被任命为宿州知州。他在汴水上建造无柱飞桥,大大方便了船只往来,此法受到皇帝褒奖并得到推广。 B、 淮南饥荒,郡守王正民被免,陈希亮临危受命,上任后革除了转运使征收折役米以致饥荒加重的错误做法,并奏言王正民称职无罪,使其官复原职。 C、 对待因受牵连而被调到庐州的虎翼军士兵,陈希亮采取怀柔政策,不但宽大处理潜入府舍试图袭击自己的士兵,还很信任其余士兵,赢得士兵感激。 D、按照惯例,州郡赠酒都可据为己有,虽然这不合法。陈希亮把酒赠给贫寒游士,但觉得这样做也不妥,于是自己出钱来赔偿酒钱。后以此上书自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希亮闻之,即日轻骑出按,吏请以兵从,希亮不许。

    ②僚官惧,欲以事中希亮,希亮自顾无有其事。

    (5)、陈希亮判三司户部勾院期间干了哪几件实事?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清平乐 · 贺雨

    【元】刘因

    雨晴箫鼓,四野欢声举。平昔饮山今饮雨,来就老农歌舞。   

    平生负郭无田,寸心万国丰年。谁识山翁乐处?野花啼鸟欣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贺雨”可以推知:这场雨人们期盼已久,久旱逢甘霖,故而可喜可贺。 B、开头描写雨后欢庆的热烈场面:雨过天晴,人们吹箫击鼓,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C、下片前二句,词人自述生活状况与内心感受,也道出了其“贺雨”的思想基础。 D、 “山翁”是词人的自称,表明他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个性,与“饮山”呼应。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山翁之乐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就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中,以“   ,”两句描写沦陷区人民对异族君主顶礼膜 拜的令人痛心的景象。
    (3)、在古诗词中,“东风”不仅仅指从东方吹来的风,更多地是指春风,如“

    ”中指的就是春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那一刻起,我们党     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浴血牺牲的革命之路,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浪潮,从      的改革开放,到砥砺 奋进的强国之路 …… 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为何出发,为谁奋斗。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      的人间奇迹。回望十年,探寻“禾下乘凉梦”,我们把粮仓筑得更牢,饭碗端得更 稳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奋斗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唯一方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在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促进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接力中变

    为现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性的航天工程,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斥巨资发展载 人航天事业呢?首先,人类永无止境地探索自然奥秘的本性,促使人类在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向更 新、更广阔的太空迈进;其次,在太空,人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再次,地球面 临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促使科学家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并把太空作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所谓太空,也就是外层空间,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区域。在航天技术领域,通常将地表 120km以上的区域称为空间或太空。          ,人类的航天活动目前主要在太阳系以内的空间进 行。太空有着“独家仅有”的宝贝,那就是          。微重力、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环境,丰富的太 阳能以及众多星体上的海量矿物资源,比如月壤中的氨-3等等。这些资源在地球上难以获得,但         。利用这些资源,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改善生产工艺,还能够得到在地球上难以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比如太空育种出的新品种水稻等。

    (1)、请用一个因果关系复句概括选文第一段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70个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幅漫画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结合漫画内容和寓意,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