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某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 2. 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说明大运河开通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C、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3.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 4. 该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该制度”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选官制 D、察举制
  • 5.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材料强调的是隋朝开通大运河(   )
    A、变革了选官制度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加强了中外交流
  • 6. 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 7.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下列与材料所描述的景象相关的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④科举制度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8.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 73 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 56 人,占 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 11 人,占 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 6 人,占 8.22%。这反映出当时( )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 9. 东营市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
    A、开元盛世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贞观之治
  • 10. 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诗歌在唐朝极度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三百多首著名的诗篇,其主要原因是(   )
    A、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培养了大批人才 B、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C、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李白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 11. 唐太宗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善于用人。其中以敢于直言而闻名的大臣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 12. 何忠礼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等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他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 13. 唐朝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 14. 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15.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反映了(   )
    A、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B、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C、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D、说明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
  • 1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他被后人称为(   )
    A、诗史 B、诗圣 C、诗鬼 D、诗仙
  • 17. 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

    A、对外交往  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 D、虚心纳谏
  • 18. “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工艺的珍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 19. 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 20.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
  • 21.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 22. 在我国出土了很多外国货币--大食金币、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这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和日本、新罗交往密切 D、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 23.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 24. 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25.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未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 26. 唐初,妇女骑马出行以纱巾蔽罩全身。中唐初更改为“胡帽”,露出面容,不再有蔽首的东西。中唐以后,露颈袒胸。这样的变化体现唐代(   )
    A、妇女地位的提高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开明的民族政策
  • 27.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述反映出(   )
    A、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B、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C、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D、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 28.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 29.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 30.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
    (2)、图二安放着唐朝哪位高僧的坐像?
    (3)、图三描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一史实?由他口述,弟子记述的著作是?
    (4)、根据三幅图,说说唐朝对外交流的两种形式。
  • 3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
    (2)、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开创殿试和将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分别是哪个皇帝?
    (3)、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哪些?
    (3)、列举唐时为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各一人。
    (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你会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