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7:空气氧气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样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样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2. 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中 B、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 C、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 D、说明了燃烧需要助燃剂3. 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4. 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四种装置中,下列用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取O2 B、可制取CO2 C、可收集CO2 D、可收集O25. 含硫元素的同类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同,不同类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可能相同,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类别
物质
化合价
单质
氧化物
酸
X
0
a
-
-
-
+4
-
b
d
Na2SO3等
+6
-
c
e
f
A、X表示碱 B、物质a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物质b是二氧化硫,它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D、物质d和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a2SO4和H2O6.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O2具有助燃性 B、铁生锈属于物理变化 C、金属活动性Cu比Mg强 D、KClO3属于氧化物7. 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1g白磷、1g红磷分别放入两支带塞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同时浸约80℃的热水里, 只有白磷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B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C
在常温常压下,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该条件下, 燃烧更剧烈
氧气的浓度越大硫燃烧得越剧烈
D
将铁粉、硫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后,所得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
铁粉已跟硫粉发生了化学反应
A、A B、B C、C D、D8. 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A、 B、 C、 D、9.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
A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后,回收其中的二氧化锰
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直接加热蒸发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人到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C
鉴别盐酸和硫酸
取样后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D
比较铜和银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盐酸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A、A B、B C、C D、D10.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11. 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 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一种酸12. 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 , 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 , 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A、 B、 C、 D、二、填空题
-
13. 家务劳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能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1)、洗涤铝制容器时,不能用钢丝球擦洗,以免破坏导致金 属铝继续被空气氧化。(2)、烹饪时如遇油锅着火,灭火的措施是 , 以免引起火灾。14. 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研究。(1)、如图甲进行白糖溶解实验,根据图中现象判断:溶液②(填“是”“不是”或“可能是")白糖的饱和溶液。(2)、如图乙所示,小科利用集气瓶收集从导管导出的氧气时,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取出导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验满。可是他始终没有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小科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是。15. 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的性质。(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6. 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锰、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下列装置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提供的药品,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17. 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 因而容易点燃。(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 使燃烧更剧烈。18. 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的是。(可多选)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19. 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2)、用图乙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20. 某同学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1)、用如图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劲捂住试管却仍观察不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若此装置气密性良好,为顺利完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提一条合理建议。(2)、清洗试管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溅落在衣服上,留下了黑点,用彩漂液(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清洗,黑点处迅速产生气泡,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气泡产生的原因 。21.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他应选用的实验装置是。(选填字母)(2)、乙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3)、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22. 普通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提供助燃剂)。火柴头在火柴皮上摩擦产生的热使可燃物燃烧放热,让氯酸钾快速分解产生助燃剂,使火柴头猛烈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1)、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自的。(2)、写出快速产生助燃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3. 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填化学式)。(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汽,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反应。(填“氧化”或“还原”)(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汽的温度低于 , 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24. 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燃烧释放大量的。(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三、实验探究题
-
25. 在实验室里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1)、请从下列各图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填序号)。
(2)、二氧化锰、氧化铁和氧化铝都可以作为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催化剂。为了比较这三种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快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器材:秒表、电子秤、上图中合适的装置。
实验药品:氯酸钾,颗粒大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
实验步骤: ▲ .
26. 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
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
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用V1、V2、V3表示)(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27. 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步骤一:取3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后备用。
步骤二:称取3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用少量蒸馏水润湿,C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注射器中。
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
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5分钟
20分钟
1小时
5小时
甲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乙
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丙
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
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
(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 , 则气密性良好。(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3)、钢铁生锈还需要氧气,请你利用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8. 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 , 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刷烈而引发事故。【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 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 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相同。(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3)、【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29. 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份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
[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份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
(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2)、[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份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 (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
(3)、[交流评价]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继续探究]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30.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
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
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 / 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31. 在学校组织的科学实验考查中,小明抽到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1)、他看到实验桌上有上图所示的器材,要完成本实验,除选取①②③④⑤器材外,还需(填序号)(2)、小明组装装置后,开始制取并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出现了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的现象,他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32. 167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梅献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开展如下实验(装置如图甲)。Ⅰ.将一根长度等于玻璃钟罩最宽部分直径的铁棒横放在钟罩里,把装有稀硝酸的陶罐通过铁钩挂在铁棒上,用绳索将小铁方(铁块的升降通过在钟罩外拉动或放松绳索来实现)。
Ⅱ.调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图乙,再使铁块浸入稀硝酸中,观察到铁块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钟罩内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能与铁发生如下反应:4HNO3+Fe=Fe(NO3)3+NO↑+2H2O]
Ⅲ.当水位降至接近钟罩口时(如图丙),立即取出铁块,以防气体外逸。
IV.等待一段时间后,水面稳定在如图丁的位置。(一氧化氮会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如下反应:4NO+3O2+2 ? =4HNO3)
分析与评价:
(1)、步骤IV中的“?”处应填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3)、小科重复了上述实验,虽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且钟罩内液面上方气体体积均能精确测量(即测定气体体积的误差忽略不计),但经多次实验测定,发现每次测得空气的含氧量都小于1/5,原因是 。33.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所经历的时间。(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选填“V1—V2”、“V1—V3”或“V2—V3”)。四、解答题
-
34. “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KO2),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KO2+2H2O=4KOH+3O2↑。制氧剂中其它成分不能生成氧气。(1)、小明设计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哪些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例举一个)(2)、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48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多少克?(3)、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化学氧自救呼吸器,其内部气体路径如图所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说明理由:。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 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①氯氟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上述反应中起着作用。
②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写出一条保护高空臭氧层的合理建议。。
(2)、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①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
A.呼吸道疾病 B.血液传染病 C.糖尿病
②如图是某地8月1日~5日的温度、相对湿度、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据图分析,该地这一时段近地面处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是否有关?并阐述理由。
36. 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五、综合说理题
-
37. 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窜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