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经历的曲折事件有(    )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④三大改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3. “不动摇,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历史事件的教训。其中不应该包括(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 4. 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中也有曲折和失误。“曲折和失误”的具体表现是(    )

    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5.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巨大损失,我们从中不能得到的经验教训是(   )
    A、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B、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D、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 6. 某班同学举办“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展”,拟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四个篇章。应选入“曲折发展”篇的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②凤阳小岗分田到户    ③大跃进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 7.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针对的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的意义 B、闭关自守,急于求成导致国家的落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 8. 某历史公众号中推送了以下资料。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主题是(    )

    著述

    《雷锋日记选》

    文件

    调整农村工作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纪录片

    《大庆战歌》

    视频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章节《东方曙光》)……

    A、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造 B、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严重挫折的“文化大革命” D、活力喷发的改革开放
  • 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它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这里讴歌的是(    )
    A、邓稼先 B、雷锋 C、焦裕禄 D、王进喜
  • 10. 这两年“最美逆行者、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公私合营 B、鼓足干劲、调整巩固、铁人精神 C、阶级斗争、两个凡是、解放思想 D、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基本路线
  • 11.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见证了时代风云,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A、《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
  • 12.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这些模范人物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的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的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 13. 漫画叙述历史更生动形象。下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D、大跃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 14. “…没有人会预料到,当一个刚刚饱经十年文革摧残的国家复苏起来的时候,会爆发多么剧烈的能量,迎来多么欣喜的未来......这一年,中国站上了希望的新起点。”材料中“中国站上了希望的新起点”指的是(    )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
  • 15. 下列我国科技成就不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是(                )
    A、第一颗氢弹爆炸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掀起争当先进生产者的热潮,“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响亮的口号。掏粪工人时传祥、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纺织能手郝建秀和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等众多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到1956年,我国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2 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产生了什么新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社会风尚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选取两位材料二中提到的英雄模范人物,简要说明其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共性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旅居海外的专家和学者归国的原因。以这一时期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人物为例,简要讲述其事迹和历史贡献。
  • 17. 瞻仰历史名人,重温民族精神,传播时代新生。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祖国在我们的身后,人民在我们的身边。”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深沉的爱,是志愿军官兵的精神支柱。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他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材料二为了把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铁人”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滚木"方法将钻台运到井位;没有水,人们一盆一盆地端;当出现井喷时,王进喜跳入石灰池,用身体搅拌水泥,……。

    (1)、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个简述其为国家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焦裕禄              黄继光                邱少云            邓小平

    (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你从下面的两则材料中,分别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呢?
    (3)、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写出下面表格中对应的①②处会议确立的科学理论名称,并写出1978年会议政治方面的内容。

    时间

    会议

    科学理论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二:时下热议“中国梦”,有人不免会联想到“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当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1)、材料一中发生在“1949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事?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功绩?
    (2)、材料二指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