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说起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酒、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中国,这个“宋”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可以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俗语有“一表三千里”。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像水的波纹一般,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所谓“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的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莫基。
中国式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三: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
(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C、苏秦潦倒,"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结构的格局就像田里的捆柴,因为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所以一根柴所在的团体界限便有点模糊。
B、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同心圆格局,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大到像一个小国,但始终是以“己”为中心的。
C、在农耕文明中,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愁的性质也完全改变。
D、大量农民工进城,离了“乡”“土”,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个体之间的血缘地缘不再具有差序格局的同心圆特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自家人",还是儒家所推崇的"人伦"的"伦",以及由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都具有以“己”为中心,向外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特点。 B、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乡村"的消失,如"合村并居"及"产业村"形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差序格局”带来了挑战。 C、材料二中中国式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缘自“差序格局”,所以这种基于个体记忆的乡愁才能放大为“四海为家”,乃至可以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D、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则材料在论述时,逻辑结构都非常严密,不可随意调整。(4)、材料二与材料三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以《红楼梦》中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故事情节为例,阐述你对材料一"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这句话的理解。2.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绊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冷,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的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
⑥此时,已是深秋。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它们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苗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当带着利刃汹汹涌涌的寒霜来临时,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娇羞欲滴的红荷,也香消玉殒了……我发现麦苗不但没有死去,它的叶片反而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也更加敦实了。
⑧此时,我想起来,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即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能成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⑪当天气冷到极致时,大雪终于落下了。雷,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的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⑫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⑬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去奔向终点了。
⑭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它不像是杏桃梨果,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它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为了一个目标,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⑮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文本二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林清玄
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这时,一位农夫趋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您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您的降临,您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你用五十年,在祈求什么呢?”
③“我一直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
⑤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⑥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⑦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⑧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某些部分?”
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中的“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阐明了麦子面之所以“筋道”“有味”,是因为经历了风霜的考验。
B、文章第①段将紫燕、塘柳、梅花、翠竹同麦子进行对比,反衬出麦子虽然普通,却不仅是勇士,而且还是无私奉献的仁者。 C、“向一颗麦子致敬”作为情感线索贯穿文章始终,“致敬”一词隆重地表达了作者对像勇士、智者、仁人一样的麦子的高度礼赞。
D、文章反复引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除了在结构上形成相互照应之外,也强调了麦子正是经历了苦难的考验,才结出沉甸甸的果实。(2)、下列对两篇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的麦子根系庞大。 B、两篇文本都以时间为序,都写到了麦子,不同的是文本一中麦子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文本二中麦子只是寓言的载体。
C、文本一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D、两篇文本都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在对比中凸显出麦子的不惧恶劣环境、顽强生长的精神,借麦子言志抒情。(3)、分别指出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并写出这两个句子的含义。①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
②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4)、《沧浪诗话》有言:“大抵禅道惟在妙语……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你认为文本二中的“妙语”是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类,破吾家,苟可慊③齐跳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 , 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粹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要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国不求生也,请必行。"请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顾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魏辩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战国时齐相。②刬:同“铲”。③慊:快心,满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 B、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 C、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 D、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而类”中的“而”与《项脊轩志》中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而”都用作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此处威王是诸侯王,故曰“薨”。 C、“爱则有之”中的“爱”是喜爱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中的“爱”的意思相同。 D、“先王之庙”中的“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与《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庙”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有一个门客叫齐貌辨,身上有许多缺点,靖郭君的门客都不喜欢他,于是就劝谏靖郭君不要善待齐貌辨。
B、靖郭君在齐宣王初立时受到冷落,齐貌辨为了报答主子的厚遇之恩,就冒死去拜见齐宣王,举例陈说田婴对宣王和齐国的忠心。
C、齐貌辨认为太子帮助了不仁义的人,像太子这样的人必定反复无常,因此主张让靖郭君废黜太子,改立卫姬孩子郊师。
D、靖郭君穿上齐威王的衣服,戴上他的帽子,佩戴他的宝剑,从薛地回来,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流下悔恨和感动的泪水。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②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5)、齐貌辨在劝说齐王时,采用了抑己扬人的方法,请简要概括“抑己扬人”的内容。4. 古代诗歌阅读永王东巡歌①(其二)
李白
三川北房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② , 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李白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注】①"安史之乱"第二年,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参加了李瑞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②谢安,字安石,曾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面对前秦苻坚的百万兵力,他却弈棋自若,终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一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难之甚且危,目的是为三四句展现诗人的宏图大略蓄势。 B、第二首诗中"玉马鞭"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比喻军权,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这一普通的道理,被诗人写得极为巧妙。 C、第二首诗中作者有意淡化战争场面,从主动请缨,到指挥若定,再到平定战乱,最后胜利归朝,极富浪漫色彩。
D、“静胡沙”和“胡尘静”中的“静”字,极为凝练,使人联想到叛军被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2)、两首诗刻画的诗人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5. 名篇名句默写(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2)、作为一位忧国忧民却怀才不遇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一句,《蜀相》中的“”一句。
(3)、春夏季节,杜鹃鸟(又名子规鸟、布谷鸟)彻夜不停鸣啼,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鸟的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自律以修身。所有看似风光的美丽背后,都藏着无尽的汗水;所有令人羡慕的成就背后,都是不一般的自律。一个人最顶级的自律,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____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
自省以观已。一座花园只有定期修剪,才能芳香满园;一个人只有定期自省,才能处世有方。在顺境时往往会漂浮不稳,这时要保持本心,不被环境左右。而逆境中的自省,是为了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然后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自学以长识。学习不是一件____的事情,它应该是人生任何阶段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好习惯。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只在于掌握新知识,更在于帮我们保持思考的习惯和充满活力的状态。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输入养分、增长见识,使得内心丰盈。
自处以蓄力。快节奏的生活里,最难的就是挤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放松地和自己相处。凡事尽力就好,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缓一缓也没关系。让自己停下来喘口气,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____,才能为持续的自我增值不断蓄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一致。7. 语言文字运用Ⅱ"国潮"是将中国传统审美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风尚后,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的"时尚风潮”。
"国潮"与国货珠联璧合,相关产品销量日益增加,品类创新愈发丰富。借"国潮"之势乘风破浪的国产品牌中,既有像冠生园、内联升等面向新时代的时尚趣味、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的历史渊源深厚的传统“老字号”,也不乏像花西子、茶颜悦色等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新生代品牌。
缘何"国潮"风愈刮愈盛?从文化角度看,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文化自信愈加坚定,承载着时代记忆的"中国元素"和"老字号",成为实现民族自豪感与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体验方式。从市场角度看,崛起的年轻消费群体不再过度执着于海外名牌或商业大品牌,____,对这些国产品牌的消费需求也连年递增。____,随着国产品牌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国潮"为国货的品牌升级注入了全新动能。"老字号"和"新品牌"虽然没有雄厚资本让广告铺天盖地,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仍令其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老字号”往往诞生于旧日的“新风潮”,____。老曲新唱,不可一味标新立异;破旧立新,切忌脱离文化根基。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时尚风潮"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手榴弹的兵士不相信。 B、卖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 C、还有人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五四"风暴中,我作为一个中学生,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