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qí),高可二(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复之。 B、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zé)上空做试探性的盘(xuàn),而像调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C、假定是暖融融的春霄,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mài)幽(qiāo),意味应是深长的。 D、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pān)右趾,若啸呼状。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教育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昆明市教育体育局一马当先 , 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 B、走过万亩梨园,被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包围着。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春风徐徐,玉枝轻摇,花瓣洁白,随风飘飞,在湛蓝的天空中,如雪花飘舞,整个梨园仿佛一片神奇的冰雪世界! C、每当日落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严密,真可谓天衣无缝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使得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便利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B、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C、我国首次发现的瓣齿鲨化石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D、“景德镇—三清山—南昌”旅游线路的推荐使江西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可以预见的。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在,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模糊,先进的技术让“云端”观展成为常态。

    ②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③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巡展。

    ④数字展突破时空和地域,让观众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始富有启发性、体验性的“漫游”之旅。

    ⑤而展览也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A、②③①④⑤ B、②③⑤①④ C、③②①⑤④ D、③②④①⑤
  •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代著名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核舟记》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叙描写,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诗的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诗的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2)、诗歌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 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 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泛指竹子。③庥(xiū):同“休”,休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桥              ②逾               ③堕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再找出文中的相应语句。
  • 8.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中的配偶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③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④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⑤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⑥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⑦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皱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⑨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⑩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⑪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⑫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⑬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⑭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耗电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⑮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⑯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⑰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⑱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⑲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⑳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的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作用。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直接危害的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类似于“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的话。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小鼠的食量减少 40%,其寿命可延长 20%~ 30%。若大胆地按照该比例推算,人类少吃40%,可延长 20 年的寿命。与此同时,在狗和与人类享有 60%共同基因的果蝇等动物身上,科学家们发现只吃六分饱对预防一些老年性疾病有一定效果。

    吃得少能延缓衰老。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被称为β-羟丁酸的分子,这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对此类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有积极作用。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实,吃七分饱就可以保证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七分饱”呢?

    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 4 ~ 6 小时。如果饿得眼冒金星才吃饭,很容易就吃超量了。

    细嚼慢咽。一口饭最好咀嚼 20 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 30 到 50 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在胃部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有饱腹感,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吃点粗粮。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从而让人少吃一口。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吃得过饱,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这样肯定会造成肥胖。 B、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多种疾病有积极作用。 C、现代科学证明,民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D、如果经常吃得过饱,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不能定时休养,不能正常工作。
    (2)、材料二第2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小鑫的妈妈在吃饭时总要他吃快点,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说说你准备怎样劝说她。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问题。

    【材料一】

    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

    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 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

    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国皆在第一时间紧急建设专门收治病人的医院,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三所医院相关数据对比如下:

    医院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米)

    编设床位(个)

    建设用时(天)

    参与建设人数(人)

    其他

    武汉火神山医院

    3. 39万

    1 000

    10

    4 000+

    功能齐全、5G网络全覆盖

    武汉雷神山医院

    7. 99万

    1 600

    12

    7 000+

    北京小汤山医院

    2. 5万

    1 000

    7

    7 000+

    收治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病死率世界最低、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

    (数据来源于网络)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 ~ 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人传人的冠状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的致死率约为35%。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例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1)、下列对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神山医院的建成与使用完美诠释了“中国速度”,是技术创新和中国力量的体现。 B、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5G网络全覆盖,得益于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具有超高的传播速率和致死率,我们不得不重视。 D、疫情防控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面对疫情防控,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答出三点即可)

四、名著阅读(10分)

  • 12. 下列对傅雷及《傅雷家书》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B、傅雷教导儿子“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时,是以听莫扎特的音乐为例子的。 C、《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这本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长子傅敏深厚的爱。 D、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 13. 《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让我们发现,亲人之间往往有爱的隔膜,也有爱的和解,请结合这两部名著的内容举例分析。
  • 14. 通过阅读《傅雷家书》中的书信,我们认识了一个独特的父亲。如果让你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来表示你对傅雷的认识,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请结合书信的内容说说理由。

    A. 山   B. 竹

五、写作(50分)

  • 15.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又都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请以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