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5月阶段性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
  • 2. 如图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俑坑出土的一件长戟,兵器上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龙丞义工鸾”(龙、义、鸾皆人名,寺工、丞为官名)的标记。刻印这些标记(   )

    A、有利于保障手工业品的质量 B、反映秦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 C、说明秦朝继承工商食官制度 D、表明秦朝重视保护工匠权利
  •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代社会治理、救济和优抚政策说法有误的是( )
    A、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B、隋文帝时代,设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C、中国古代的救济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等。 D、唐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在族内设置义田、义学等。
  • 4. 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   )
    A、州、县 B、州、郡、县 C、道、州、县 D、路、州、县
  • 5.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该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

    ②该运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运河。

    ③该运河全长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④该运河的开凿反映了当时江南经济的高度繁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下列中医药成就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中药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4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时期,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   )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C、宰相的选拔标准出现重大变化 D、世家大族进一步衰弱
  • 8. 苏轼曾写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B、市的发展提高了儒学地位 C、印刷技术发展产生副作用 D、专制制度导致科技的落后
  • 9. 《明会典》记载了明朝前期进口货物交易情况。其部分货物交易情况,列表如下: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注:1贯=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据此可知,明朝前期(   )

    A、朝贡贸易特征明显 B、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
  • 1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使有议置造船械,师夷长技者,则曰‘糜费’,苟有议翻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近代社会变革步履维艰 B、中国近代化已经起步 C、师夷长技成为国人共识 D、实业救国阻力重重
  • 12. 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福州船政局也设有“健丁营”,对工人进行军事化管理。这反映了洋务企业的管理制度(   )
    A、符合战时集中管理的需要 B、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C、是一种严重落后的管理制度 D、封建性特征较为浓厚
  • 13.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话和电报,80年代又引进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自来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中国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洋务派主导并推进 B、沿海、沿江与内地齐头并进 C、客观上是列强侵华的产物 D、为当时城市民众普遍接受
  • 14.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   )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 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 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
  • 15. 晚清中央政府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京师顺天府尹和五城察院联合会奏:“方今时势多艰,需才孔亟,京师为首善之区,尤当先行举办。”奏折获批,1901年中国第一个公立中学五城学堂诞生。可见,近代公立中学的创建(   )
    A、表明洋务派已意识到大学堂的生源问题 B、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大量的新式人才 C、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 D、筹划于百日维新之时,建成于新政时期
  • 16. 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1926年关税特别会议上初步形成拟定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这(   )
    A、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 B、标志着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C、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D、说明“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胜利
  • 17. 建国之前,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这些人民政权(   )
    A、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B、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 18. 下列为新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为(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通过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制定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④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 19. 农耕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称之为农业革命。这次变革(   )
    A、出现于公元前1万年前 B、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 C、得以于科技的进步 D、促进原始音乐、文学的产生
  • 20. 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1. 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 22. 中世纪,伦敦的行会规定,任何入会满七年且并非由于自身愚蠢而导致贫困的会员,每周可以从公共金库里获得十个半便士,由此可见,伦敦行会(   )
    A、已经建立了济贫制度 B、保障了贫民基本生活 C、履行了社会救济功能 D、具有人人平等的理念
  • 23.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民族国家形成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 24. 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没有统一的语言,各地都说自己的方言。法国大革命之后,革命政府及拿破仑帝国强行推行“法语化”政策。这有利于(   )
    A、促进法兰西民族的形成 B、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消除法国各地文化的差异 D、更好地传播启蒙思想
  • 25. 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考试必须“具有专业与实用性”,强调“应用科学和专业知识”。这一规定(   )
    A、确保了政府官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有助于消除政府腐败现象的出现 D、适应了当时社会对政府工作的要求
  • 26.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下列中外近代文化变迁的一系列事实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①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②“孔子”系列中国大袍在法国出现

    ③钟表传入中国内地

    ④西服在日本开始流行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 27. 下列关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说法有误的是(   ) 
    A、该体系是在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之间战争结束后建立的 B、该体系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C、该体系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 D、该体系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新兴民族国家走上复兴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 )
    A、吸引外国先进文化是文化复兴发展的关键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抓住民族特色文化,尽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干预 D、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
  • 29. 在墨西哥城繁华的卡德纳斯大道“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作如是评说:“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说明(   )
    A、人口流动推动文明交融 B、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 C、自由移民促进美洲发展 D、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置换”
  • 30. 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
    A、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 C、研究旨在突破前人观点 D、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

二、材料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华文化对亚洲和欧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融是货币流通的调节和信用活动的总称。中国古代金融时期上起先秦,下迄鸦片战争,数千年的社会变迁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代金融业,创造了举世瞩目辉煌的贷币文化,而金融机构则未能发达。直到清代还仅有典当、票号、钱庄等落后的机构充当金融角色。

    ——摘编自王超《从封建金融机构到中国近代银行》

    材料二:虽然国内有识之士自开埠以来一直有设银行、兴实业的主张,但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这种主张长期没有得到实现。直到外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半个世纪之后,中国人才创办了自己的银行,这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中国现代金融业肇始于银行业,而中国银行业不是从传统金融机构钱庄、票号演变过来的,而首先是一种舶来品,之后又仿照西方资本主义银行的模式建立起来。自此后的中国金融业开始了外来金融向本土金融转型。

    ——摘编自丁骋骋《百年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金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式银行兴办的背景及意义。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到19世纪英国农业革新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农业革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基于尽快恢复国际金融秩序的考虑,美、英两国自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41年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双边对话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并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国际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通常所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章磊《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间接地与黄金发生联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霸主地位和中心作用。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许多国家还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有的甚至还用美元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摘编自巩玉军《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金融秩序的影响及中国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及建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