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5.1 谏太宗十思疏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恶(chù) 虑蔽(yōng)鸣琴垂(gǒng)其泉源(jùn) B、源(sāi) 极天之(jùn)以为(dù) 戒以俭(shē) C、忧(yīn) 木之(chánɡ)惧满(yì) 弘九德(zī) D、赏(miù) 忧懈(dài)奔车索(xiǔ)舟覆舟(zǎi)
  • 2. 下列加线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 B、想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C、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兹九德
  • 3. 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鸣琴垂拱 , 不言而化           垂拱:拜谒。
  • 4.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 B、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C、将有所作则思知止安人 D、想谗邪则思正身黜恶
  • 5. 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 B、想谗邪则思身以黜恶 C、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何必神苦思
  • 6. 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冀君实或恕也 B、诚恐 C、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 D、转头向户里,渐愁煎迫
  • 7. 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B、虽董之以严刑 (状语后置句)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宾语前置句) D、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 9.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C、《促织》成名一家因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六国论》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事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论述。
  • 10.  分析古今异义词。

    ①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③承天命 古义: 今义:景致,风景。
    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认为。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尽情。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 , 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神器之重    当:作为 B、永保无疆之     休:福禄 C、能克终者盖    寡:少 D、兹九德        弘:光大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长者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必竭诚待下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终苟免不怀仁        藉寇兵赍盗粮 D、信者效忠            此志不在小
    (3)、下列对文章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疏:亦称“奏疏”,是古代下级向上级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 B、元首:《尚书·益稷》注:“元首,君也。”此文中指君主。 C、百川:语出《诗·小雅·十月之交》,是江河湖泽的总称。 D、九德:指古时贤人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亦称具有九德的人。
    (4)、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思”是前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是魏征提醒唐太宗要从多层面反省自身行为的谏言。 B、作者认为如果要治理好天下,定要“竭诚以待下”,切忌“纵情以傲物”,这对唐太宗的待人接物具有警策作用。 C、作者从流水、树木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把“十思”后置,显得亲切、生动,又委婉。 D、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的线索,并运用列举大量事实的方法,把所要讲的道理说得很透彻。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 , 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 弦、韦:弦,弓弦。韦,柔韧的皮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 13. 阅读下面节选自《大唐新语》的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②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有删改)

    文段二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③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怒乃解。

    (有删改)

    (1)、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①唐太宗:

    ②魏征:

    ③宇文士及:

  •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 , 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 ,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三、综合运用

  • 15. 下面是某高中生物科技学生社团拟邀请某大学教授进行相关科学知识讲座的邀请函的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消减某地狂犬疫苗事件给同学们带来的恐慌并传播相关科学知识,我们希望玉成一事——我们将于3月12日上午9时,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办相关知识讲座,承让邀请您来主讲,恭候您的领情。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吝赐教,会后我们将有礼物惠赠。如果有其他未安排到的事宜,或者您不能参加,立即告知。

  • 16. 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人”字最难写。一笔写出生的哭声,一笔写临终的笑容:前者表明面对生的艰辛,后者表明平生了无憾事。                 ,                    :                                    。一笔写道德,一笔写才能:没有“德”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这一捺,难以自立。

  •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的比喻。①。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华严经》上说:“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清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②。为什么呢?清净的水好像一面镜子,当然可以彰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③

  • 18. 仿照下面画线句的句式,另外选取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个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假如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要想事业兴旺,就必须广开言路,察纳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