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hāo)     璀(càn)     基(jǐng)     撒手人(yuán) B、(xuàn)     相(bó)     栏(zhà)     孜不倦(zī) C、疾(nüè)     没(yān)     福(zhǐ)     自得意(míng) D、腋(zhǒu)     杜(zuàn)     皱(zhě)     生物(qiǎn)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盛名  瑰宝  受予  截然不同 B、侠窄  拼凑  夸耀  汹涌不息 C、深渊  酌情  模糊  冷嘲热讽 D、综迹  导致  湮没  漆黑一团
  • 3.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毎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__________,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沃土,__________,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__________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 B、以身试险   多难兴邦    不卑不亢 C、以身许国   一言兴邦   不卑不亢 D、以身试险   一言兴邦   不屈不挠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 , 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B、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直将“信”“达”“雅”奉为圭臬 , 重视有加,然而翻译实践中更为常见的却是译文对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偏离。 C、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D、屠呦呦的中医学研究漫长而艰深,可作者自己却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研究的原理与探索过程,读者读来饶有趣味。
  • 5.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在京发布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今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预计均为6%。 B、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有识之士马上支出奇招:大学生要就业首先要放下精英观念。据说,大学生只要不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 C、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 D、官者,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商者,社会财富的创造与流通的推动者;学者,科学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者。三者各司其职(“官”用好权,“商”赚得钱,“学”尊且贤)。如此一来,百姓获益,社会有序,可曰:和谐。
  • 6.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抗疟可以一劳永逸。 B、峨眉山景区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沸沸扬扬的雪花把峨眉山装点得格外美丽。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白禁地慷慨解囊。 D、联想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子产业发展潮流,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的严峻形势,当时年仅39岁的屠呦呦肩负起两个艰巨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继续在中药提取物常山碱上做文章,解决服药后呕吐。 B、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原体。 C、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国人深受鼓舞,倍感荣耀。 D、在热带疾病研究与培训特别会议上,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 8. 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南方科技周刊》记者采访年届九旬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屠老,请问您芳龄?” D、退休多年的老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屠呦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①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

    ②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

    ③与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

    ④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

    ⑤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

    ⑥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

    A、①⑤⑥②④③ B、⑥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①④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走上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为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 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研究团队具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也熟悉我国的中草药和中医药典籍,最终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B、中药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药物,将有助于中药现代化,而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会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C、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小了中药的国际影响力。 D、只有具备国际视野,采用先进技术,积极通过WHO的GMP认证,我国研制的原创新药才有可能占领国际市场,获得较高利润。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连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研发?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成分的方法,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成分“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以青蒿素类为主的联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通过采取包括ACT在内的多种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影响下,中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须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芽、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药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甚至即将被取代、被消灭。从历史环境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会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中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已被取消,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只是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文化软实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中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渐失传。
    (4)、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报道,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这则新闻报道起到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体裁特征简要说明。
    (5)、面对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主导的植物种植、培育和传播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多种文化传承交融的华美乐章。有的植物似乎天生与中华先民相依相伴且流传至今,实际却是________的舶来品,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有的似乎与西方文化渊源颇深,实际上却祖居中华大地,如苹果。 (       ) ,它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现代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却在我国新疆的天山。有的植物“圈地”成功,风靡全球,如别名繁多、美食花样百出的马铃薯。但若_______,还得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探访马铃薯最早被驯化培育的_______。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然而近年来,借助转基因技术,大豆“美裔侨民”品种________,改变了今日全球大豆产业格局。千百年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人们精心选育、引种和推广种植,也因此在演化之路上脱颖而出,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地地道道  寻根溯源   蛛丝马迹   异军突起

      B .  名副其实  寻根究底  蛛丝马迹   崭露头角

      C .  地地道道  寻根究底  雪泥鸿爪   异军突起

      D .  名副其实   寻根溯源  雪泥鸿爪   崭露头角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苹果尽管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B .  别看苹果素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C .  别看苹果素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还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

      D .  苹果尽管索有“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功,还有引诱亚当和夏娃的“恶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B .  不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C .  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而且走出原生小环境。

      D .  不仅走出原生小环境,而且翻山越岭、远渡重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圈地”。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胖猪。①            ,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尿水往坡上走,柔软的挑担波闪着高上来。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一声长叫响起:“卖麻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是一堆一堆的柔草。菅草苫盖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            ,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夸张 B、比喻、拟人、对偶 C、排比、拟人、夸张 D、排比、引用、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它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综合运用

  • 1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疾病大都是细菌造成的,但如何认识其面目,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① , 而且无色透明,即使在显微镜下也是模糊一片。科学家想出了② , 细菌不仅在显微镜下展现了它纤细而清晰的身体,③。这样就可依据不同染料所产生的永不褪去的颜色识别细菌类别了。

  • 15.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一封贺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准确或不妥当,请指出并做修改。

    尊敬的屠呦呦女士:

    惊闻您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谨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您和您的团队,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功提取和发现了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素,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为全球疟疾防控作出了一定贡献。您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科学家,我很敬爱您。您的获奖将激励我们莘莘学子们更加刻苦地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华

    2015年12月12日

  • 16. 下面图片是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发表主题演讲时的情景。请为图片拟一个标题,并陈述理由。(理由至少写出两点)

    标题:

    理由:

  •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① , 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② , 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研究发现,③ , 在整个服用阶段,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提到青蒿素,很多人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疟疾,不少人        认为青蒿素只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除此之外对其他疾病并无作用,事实真的如此吗?

    认为青蒿素只能治疗疟疾的观点        是错的。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团队还发现,(     )。除了治疗红斑狼疮外,青蒿素还有望成为抗肿瘤的“新法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慧团队首次发现了双氢青蒿素抗癌靶点和        敏感人群,为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和周期进展而发展抗癌功效。

    近来还陆续有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员今年2月报告说,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琥酯能有效缓解严重外伤引起的器官        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蒿素会被发现出更多功效,更好地造福人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乃至    当然    潜伏    衰弱 B、乃至    固然    潜在    衰竭 C、甚至    固然    潜伏    衰弱 D、甚至    当然    潜在    衰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B、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效果独特 C、双氢青蒿素具有独特的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的效果 D、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双氢青蒿素有独特的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