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2. 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情况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农民缴税用相同容量的“斗” B、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C、商人使用五铢钱交易 D、“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 3.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 4. 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5. 唐代主要是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在唐朝的发展;宋代注重策论,文学体裁——词大大发展起来;元代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特点,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成熟和兴盛。这主要说明(   )
    A、科举制逐渐走向衰落 B、不同文化政策创造不同文化 C、文学繁荣得益于朝代强盛 D、国家统一保证不同文学的出现
  • 6.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 7.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分析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时说:“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 C、 D、商人
  • 8.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9.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长官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 10.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 11. “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12. 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 13. 如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下图可得明朝(   )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 1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15.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 16. 下图为唐宋时期制瓷业分布示意图。其中,反映②处制瓷业发展状况的是(   )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C、皇帝年号名古城,瓷业高峰在此都 D、人物花鸟釉下彩,绘画诗文神韵浓
  • 17.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 1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 19. 为了让入侵者“还我河山”,图中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 )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
  • 20.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 21. 《诗经》所称的“因以其伯”是指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城内士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依旧保留其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理 B、土著邦族堀起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C、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邦族的融合 D、土著邦族完全接纳周代礼乐文明
  • 22.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23.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 809员,开元二十二年人口16 163 863人,二者的比例为1∶2 460。宋朝皇祐前官额24 000员,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 292 861人,二者比例为1∶926。宋朝与唐朝相比(   )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 24. 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 25. 《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   )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 26. 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始皇开创出这种局面主要得益于其( )
    A、统一了六国 B、建立皇帝制度 C、推行郡县制 D、设置三公九卿
  • 27.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 28.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 29. 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
    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 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私有制逐渐建立
  • 30.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 31.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是中国人民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的原因及影响。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