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艺术是什么?艺术家通过艺术去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美学问题,也是美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中国美学看来,既然自然物象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像人体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那么,艺术描述自然,就不只是描述自然的形式,而是通过形式表现自然物象的生机和生命。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所下的定义是:“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何谓“真”?“真”就是事物的本真形态。为了说明“真”,荆浩又提出了和“真”相近的范畴——“似”。“真”不是“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盾俱盛”。“似”只有其形无其“气”,“真”则既有形又有“气”。绘画不能空陈形似,而应当“气质俱盛”,表现物象流荡不息的生命。这是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观点。所以谢赫标举绘画“六法”,首其要者,就是“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生动”,徐复观先生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原则上并没有错。但从根本上讲,对于“气韵”,还须从中国人的基本宇宙意识方面理解。“气”是“生物之具”,万物都由“气”而构成。但“气”又不是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构成事物的直接材料是“质”。“气”是流荡于“质”中的动态的东西,是事物的血液。没有“气”,物只是材料的堆积和拼凑,只是死物。
在中国人看来,物之所以为活物,就是因为其中有“气”。或者说,中国人认为物是由“气”构成的,所以物都不是死物而是活物。这种“气”体现在人物身上,就是一个人的气质、风采,就是一个人的仪容、神气,就是一个人的风姿神貌,这就是“韵”,就是“神”。水画、风景画要突出“气”,那么,人物画所要突出的则是“韵”,是“神”。唯其如此,“气韵生动”就成了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追求。所以徐渭说:“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按照“气韵生动”的要求,画山就要画出山的气势,画松就要画出松的风姿,画竹就要画出竹的骨气,画马就要画出马的豪骏,画人就要画出人的神韵,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精神。认为艺术是用以表现客观物象本自固有的生机、生气、神韵和情趣的,这是中国人对于艺术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就其根源来讲,就在于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就在于中国人对于自然物象所持的独特态度,就在于中国人以一种“天人同构”的态度对待一切、直观一切。
既然自然物象本是富有生命,本是“气韵生动”的,而艺术所要表现的正是物象的“气韵”,物象的生命,所以艺术就应当取法自然,追求自然,就应当“同自然之妙有”。
(摘编自罗安宪《“天人同构”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材料二:
每涉及儒家哲学,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儒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今人彭富春以为,中国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共生”,从“天人合一”的境界论中跳脱出来,此是从人之现实存在状态的角度而言,亦即中国文人士大夫自古以来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天人共生”的状态,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不过多地强求自己,亦不避世不为,悉皆随时随命而动。但此种说法并未究其根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境界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依然是一片空白。今窃以为,此种基础恰是一种“天人同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哲学的“天人同构”的基础——形而上学,在孔子哲学以及儒家哲学的问题与实践演变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正是这种天人之际的矛盾推动着儒学以及儒学实践的不断加深与转化,这一基本结构在儒学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先秦时以如何完成这一构建为主,秦汉时期又以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结构为主,魏晋时期又以这一结构如何融化吸收佛老学为主,宋明时期又以如何在更加彻底意义上重构这一结构为主,明末清初又以如何回归这一结构本身为主,清一代又以具体考证这一结构的特征为主,民国以来这一结构在西学的冲击下基本丧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与人之心理结构的剧烈转变,自此儒家这一“天人同构”的基础形而上学特征便不复存在。
(摘编自 闲止《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同构”——对孔子哲学的一种结构性考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美学史上,对“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美学家们始终没有达成基本共识。 B、在荆浩看来,对于绘画来说,抓住事物的本真形态要比描摹自然的形式更为重要。 C、把“气”归结为阳刚之美,把“韵”归结为阴柔之美的观点并没有抓住对象的实质。 D、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它的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因果推理,由自然物象与“气”的关系推论出艺术要表现对象的生机与活力。 B、材料举引五代画家荆浩给绘画的定义来佐证美学家们对艺术的本质长期争论不休。 C、为了形象地阐释“气”和“质”的关系,作者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式,通俗易懂。 D、作者列举不同时代的儒家思想的变化,论证了孔子哲学的“天人同构”的演变过程。(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是构成万物的重要条件,但是若没有“质”的存在,那么“气”的存在也就失去依托。 B、只要是个活人,那么他或她就应该有气质、风采,有仪容、神气,有风姿神貌。 C、中国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中国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密不可分。 D、艺术之所以要取法自然,追求自然,是因为自然物象原本富有生命,“气韵生动”。(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天人同构”,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关于绘画,荆浩说要“气质俱盛”,而谢赫说要“气韵生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
刘建超
他挣扎了几十分钟,觉得只是徒劳,巨大的暗流推得他距岸边越来越远。他索性平静地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流,岸边渐渐变成了一条线从眼前消失。
天,暗下来,蔚蓝的大海收起炫丽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张灰色的网,罩着四际,罩着他的心。
这次水下摄影的计划,他筹备了好几天,可是下水后的捕捉却总不能令他满意。他有些焦急,满脑子都是点线面的交错,却不知游离了设定的区域,海浪暗涌将他推向深海。
他开始并不紧张,也不在意。他在海军陆战队当过兵,海上生存训练他总是优秀。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体能,潜水服可以让他保持身体的热量,他尽量减少活动,像一块漂浮在水面的木头。
望着漆黑的夜空,失落失意让他叹了口气。退役后,他进了一家广告公司,认识了做文案的姑娘瑶瑶。瑶瑶清新靓丽,开朗活泼,睁着大大的眼睛听着他讲陆战队的故事,新鲜地一惊一乍,咯咯咯笑起来像清脆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就敲开了他的心门。
海上起风了,浪大了,气温在下降,阵阵寒意袭来。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吞噬。他紧张起来,他感受到死亡在向自己逼近。他不断地调整着姿势,调整着呼吸,在骇浪中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想点愉快的事情吧,这个夜晚很难熬。愉快的事,愉快的事就是瑶瑶过生日。那次在酒吧,他和瑶瑶两个人拼歌,输了就喝一罐啤酒。他满肚子的军歌,瑶瑶哪里是对手,喝得酩酊大醉。送瑶瑶回住处,瑶瑶不让打车,非要他背她回家。瑶瑶的脸贴在他的脖后,呼出的气息暖暖的、痒痒的,在他脸前漫游。
开心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公司里一个搞摄影的白脸喜欢上了瑶瑶,穷追不舍。白脸有自己的特长,摄影拿过全国奖,给瑶瑶拍出的照片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白脸带着瑶瑶去采访采风,在一次采风中,白脸钻进了瑶瑶的帐篷。
他结结实实地赏了白脸一拳,离开了公司。白脸捂住红肿的脸哭着喊;瑶瑶喜欢我,有本事,你也拿一个全国的奖!
他还真的就背起了相机,他不服气,他当过陆战队员的双眼还能寻找不出最美的画面?
他从浪涌中醒来,天已经亮了,他四周望望,一片浩瀚汪洋。太阳很刺眼,赤热的阳光炙烤着他,没吃没喝,体力消失得很快。嘴唇干裂,手也泡得肿胀。他有些绝望,他不知道自己还是否能坚持下去。打起精神,他又环顾四周,海面漂浮的能入口的植物都在嘴里咀嚼,包括一条腐鱼。他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茫然地望着一片天,一片海,身下一片蓝,眼前一片蓝,有几只海鸟在翱翔。
他摄影的技术提高很快,他的摄影作品也大大小小得过几个奖,可就是没有拿到全国的奖。他不服气,为了这次全国的摄影大赛,他选了一个不熟悉的海域下了水。为了自己的那么点自尊,那个面子的虚荣,竟然将自己陷入了命悬一线的窘境。
他的脸上起满了水泡,嘴唇干裂渗着血丝,手背手心的皮肤开始脱落。他处在半昏半醒的状态,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游离了他的身体,他开始出现幻觉。落日在海的尽头收回了最后一抹光亮,他又进入了一个黑暗。还好,今晚的夜空中有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想起这首歌,想起瑶瑶那晚和他喝酒,也唱过这首歌,他脸上露出笑容。他从来没有觉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这么亲近,他竟然能听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说话声。一颗流星滑过天际,人死了能化作一颗流星,给观赏星空的人带来一瞬间的惊喜也是美好的结局。名利、地位、金钱、财物算个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他觉得死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头埋进海水,深深地吸一口气,所有的世间凡尘就随之消失,他艰难地翻过身,把头扎进水里,憋着气望着黑洞洞的深海,突然,眼前出现了战友,出现了瑶瑶,出现了白脸,他们都在鄙视他,嘲笑他是个胆小鬼。生命是可贵的,怎么能轻易挥霍?生活是美好的,怎么能遇到挫折就放弃追求,有勇气活着才是高尚。他抬起头跃出海面,深深喘口气,对着夜海一声长吼。
他从昏迷中醒来,又是一个早晨,迷茫的眼前是刚刚升出海面的太阳,海面泛着红鲤般的波浪。忽然,成千上万条不知名的鱼儿跃出海面,迎着朝阳尽情欢舞,那壮观的情景,让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楼。他本能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过往的船只救起,几乎没有了生命迹象的他竟然顽强地活过来了。他的摄影作品《生命》获得全国大赛的金奖。新闻媒体采访请他谈谈获奖感受,他只说了两句话:敬畏生命,拥抱大海。
他把获奖作品赠给了瑶瑶和白脸,瑶瑶刚刚凸起的肚子里正孕育着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生命。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大海颜色由“蔚蓝炫丽的姿色”变成“一抹沉黑”,既是写自然实景的变化,也是写小说主人公心境发生了变化。 B、小说主人公为完成“水下摄影的计划”,下水后“却总不能满意”,为其进入不确定区域,陷入困境的情节做出合理铺垫。 C、小说主人公曾在“海军当兵”,“海上生存训练总是优秀”的军队生活经历,使其长时间在海上漂浮却最终脱险的结果合情合理。 D、小说主人公在面对困局时,马上意识到面临生死攸关的危险,但他一直激励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小说主人公在海上漂浮过程中的外貌和心理,这些描写有力地塑造出人物顽强勇敢的形象。 B、小说主人公因摄影“没有拿到全国的奖”不服气,为了摄影大赛而涉险,从而突出了“应该拒绝虚荣”的主题思想。 C、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较多对往事的回忆,使故事显得更有张力,情节一波三折,并不单调,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呈现的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敬畏生命,不屈不挠地和困难进行斗争,才是生命的真谛。(3)、小说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4)、有评论家说,该小说平实简单却主题深刻。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 , 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②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①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②。
[注]①萧艾:杂草。②鸟尽废良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环境和品性: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 B、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 C、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 D、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5. 默写(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的戍边的兵卒。(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 ”。(4)、《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临时委任。
假舆马者:借助。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为。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C、汉使亦留之以相当:抵。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
D、引佩刀自刺:拔。虞常果引张胜:牵扯。7. 下列古今异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B、皆为陛下所成就。(取得的成绩) C、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D、明年 ,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今年的下一年)8. 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为降虏于蛮夷。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沛公安在? D、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9.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有数百篇的小小说佳作被选入多种典藏版或选入语文教材,但真正被社会认可的小小说作家,可能会被写进文学史的实属雪泥鸿爪。
②中国古代的许多不朽诗篇,往往源自失意文人郁积于心的明珠暗投之感伤,李白的《将进酒》即是其中的明证。
③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志 , 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④屈原作为一个怀瑾握瑜、特立独行的伟大诗人,可说是自我意识高度张扬的典型。
⑤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发奋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⑥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 , 人云亦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10. 下列各句得体的一项是( )A、某电影中,即将毕业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边接过礼物边说:“谢谢,那我就笑纳了。” B、某日小李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道:“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小王的朋友新开了一家酒楼,小王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多忙,到时我一定欣然前往……” D、某学校广播站播送通知:暑假期间,图书馆、阅览室全部开放。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 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的国家,?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四、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作诗,注重构思立意的“起承转合”,所谓“转”,可能是内容上的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也可能是感情的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转”不是简单的转折,而是诗人苦心经营、铺垫蓄势已足后,陡然一转,转出新境界、新格局。
古人作诗的“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