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发达地带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江浙地区、长江沿岸、大运河沿岸。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布局发生激变,口岸城市及铁路沿线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会导致(    )
    A、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的突变 B、我国城市重心转移到我国南方 C、列强入侵中国腹地更便利 D、我国城市布局地域不平衡加剧
  • 2.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某同学整理了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后,形成了以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

    ①从隋唐到两宋,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②元朝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随后在城市的楼房住宅中普及。

    ④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问世,文革时期传入中国。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3. 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 4.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 5. 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关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等。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19世纪中后期,欧洲地下排污和自来水系统在各城市形成。这说明欧洲(    )
    A、科学研究推动公共卫生建设 B、工业化影响人们居住环境 C、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 D、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 6. 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  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 7. 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
    A、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 B、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D、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 9. 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形成的城市群概况。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

    1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锡、常、通、杭、嘉、湖、宁、绍等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

    包括温州、泉州、福州、厦门、漳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带

    3

    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城市群

    4

    华北平原的京津唐城市群

    5

    由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卫等组成的城市群

    A、借鉴西方的城市化经验 B、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C、具有一定半殖民地色彩 D、整体布局较为合理
  • 10. 电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中日益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楼房建筑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 11. 1869年,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的西段由1万多名华工修筑,东段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据此可知(    )
    A、人口迁徙推动美国发展 B、移民是美国建设的主力 C、移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华工对美国的贡献最大
  • 12. 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 13. 近代中国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陆续建造了洋行、商场等服务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不建在老城区,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内,从而形成了新的市中心,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大行宫、新街口等。这反映了中国(    )
    A、近代城市发展不平衡性突出 B、近代城市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C、城市服务以文化娱乐为导向 D、近代城市化的殖民色彩浓厚
  • 14. 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三类新型城市发展迅速,日渐成为新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与传统中心城市相抗衡的局面,如上海之于北京、青岛之于济南,重庆之于成都等等。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近代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B、近代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C、外来侵略阻碍近代城市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15. 有学者统计,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从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开埠加快城市化进程 D、社会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
  • 16. 1859年,巴黎进行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建设,建成了环城道路,大小街道都用煤气灯照明,修建了许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住宅区、图书馆、公园、医院、火车站及公共雕塑等,并建造城市地下水道和供水网。与巴黎城市面貌改变相关的因素有(    )

    ①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加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③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交通等科学技术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 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有人记载煤气灯照明的情形:“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据此可知(    )
    A、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D、上海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 18. 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对环境卫生状况深感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    )
    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 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西方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过2000人的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相对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承包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激励了居民购房和企业盖房积极性,给大中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

    ——摘编自刘霞辉《中国式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的特征,并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城市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