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汉代史书记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诫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蚊食者乎?见之者切不可会。”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已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B、封建迷信意识广为流传 C、传统中医药学领先世界 D、民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
  • 2. 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其中与四个疫病流行频次比较高的节点相对应的中医药成就,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瘟疫论》
  • 3.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发现古人的脏腑理论以及绘制的解剖图常常自相矛盾,为此亲至义家、刑场,解剖观察尸体脏器,笃定了“先人典籍有误”。后著成《医林改错》,书中附有25幅人体脏腑图,均为其亲眼观察后所绘。这折射出(    )
    A、传统医学的近代化趋向 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 C、经世致用社会治学氛围 D、传统医学记载失去价值
  • 4.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 5. 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

    《吕氏春秋·季春纪》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

    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

    明末吴有性(又可)

    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A、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 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 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 6.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为防治疫病采取的方法有(    )

    ①发现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③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④疏通井渠,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 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含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医经、医方等。这些发现(    )
    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 8. 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圣”张仲景著《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秦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订的药典
  • 9. 14世纪时,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说明,当时(    )
    A、基督教会权威逐渐加强 B、传统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C、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神学守旧思想占据主流
  • 10. 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这说明古罗马(    )
    A、人民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决定了医疗技术水平
  • 11. 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B、现实形势需要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普及导致人口高速膨胀
  • 12.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 13.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人类与疫病不懈斗争的成果有:(    )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的方法

    ②吴有性提出了传染病源“疣气”致病学说

    ③西汉政府对患者“民疾疫者,舍空邸地”

    ④为了有效控制重大疫病我国推行计划免疫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4.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项目

    材料

    结论

    A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伤寒杂病论》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进行辨证施治

    奠定中医基础理论

    D

    《肘后备急方》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对西汉防疫起到积极作用

    A、A B、B C、C D、D
  • 15. 1941年,红军卫生学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下图为当期学员申玉英的毕业证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学员毕业于民国二十九年 B、题词倡导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C、该校为中国第一所西医院校 D、它直接反映正面战场的抗战二、材料分析题

二、非选择题。

  • 16. 世界卫生组织(缩写WHO,中文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该组织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维度的卫生组织,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

    1851年

    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在巴黎召开,目的是制定国际卫生公约(未成功)。

    1902年

    肯尼亚和菲律宾分别爆发的鼠疫和霍乱造成10万人死亡;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中,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1919年

    国际联盟组织宪章第23条规定,成员国“将努力采取措施,加强对疾病防治和控制的合作”。

    1945年

    秉承“各民族之健康为获致和平与安全之基本,须赖于个人与国家间之通力合作”,在巴西、中国代表团强力支持下,世卫组织议题加入联合国宪章。

    1948年

    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6月24日第一次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开幕,53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团参会。

    ——本文摘编自《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

    不结盟运动主要会议决议

    20世纪

    70年代

    《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决定建立常设的部长级协调局和不结盟国家驻联合国代表协调局,规定此后每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

    20世纪

    80年代

    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

    20世纪

    90年代

    要求建立一个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国际法则为基础的新国际秩

    序。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促成世卫组织成立的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说出半个世纪以来不结盟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简述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 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教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 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教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