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8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速度很慢,经历了10年的时间尚未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在复苏还未充分展开时,第二次衰退又在1937年来临。这表明,当时美国(    )
    A、缺乏变革社会勇气 B、经济丧失发展活力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D、新政无法治愈危机
  • 2.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运而生。美国的行为(    )
    A、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规范化法制化 B、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C、实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带有贸易霸权主义的色彩
  • 3. 《全球不平等: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新手段》中写道:"以收入为标准,研究了从1988至2008年的赢家和输家。大赢家中既有全球最顶尖的那1%高豪,也包括在新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而大输家——那些得到很少甚至一无所获的人,包括发达国家的贫民和中产工薪阶级。全球化并不是造成此状况的唯一原因,但无疑是原因之一。"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 B、发达国家充当了全球化的领导者 C、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 D、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 4.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马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 
    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 5. 1979—1988年间,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1989—2000年中美经贸矛盾争端不断,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美贸易额从122.5亿美元增加到744.7亿美元。此后,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竞争与合作同在、摩擦与对话并存局面。材料说明中美贸易(    )
    A、因摩擦加剧而走向萎缩 B、影响世界局势稳定 C、在摩擦与合作中曲折发展 D、受中美政治体制影响
  • 6. 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B、经济大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工业发展一定程度恶化了生产环境 D、发达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
  • 7. 美国钢铁业不熟练工人的小时工资从1936年的47美分上升到1937年的62.5美分,橡胶业从69.8美分上升到76.8美分,汽车业从80美分上升到93美分。这一现象(    )
    A、是计划经济实施的产物 B、体现了社会收入分配公平 C、得益于政府的计划指导 D、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 8. 苏维埃革命之初,凯恩斯尽管公开否定其必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但却又不得不承认苏俄革命实验中的一些切中资本主义时弊的积极因素,甚至不吝指出应该给其实验的“机会”,其可能“潜藏着理想世界的萌芽。”在凯恩斯看来,这些“积极因素”应是指(    )
    A、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体制 B、以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 9. 1915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权度法》。在传统度量衡标准暂无法遽废的条件下,该法将国际通用单位标准体系与中国传统的重量等单位标准体系同时列为法定的度量衡标准体系,并规定了两者之间法定的换算比。《权度法》的颁布(    )
    A、有利于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 B、旨在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 C、实现了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 D、加速了传统度量衡的消亡
  • 10. 美国《加州志》记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这反映了(    )

    ①华工为美国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华工生活生存状况恶劣

    ③华工到美洲的途中死亡率高    ④华工充当了廉价劳动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1. 如图中数据变化取决于(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B、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精神力量 D、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稳定营造的良好环境
  • 12. 据调查,1906年,法国有130万个农场雇佣工人不超过5名,45000个农场雇佣人数在6至50名之间。此外,还有250个农场(全部在北部)雇佣工人超过150名。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C、北方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D、政府放松对农村经济的干预
  • 13.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这反映苏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都(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D、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
  • 14. 有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A、是世界贸易组织本身的需要 B、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 C、使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与世界实现了共赢
  • 15.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型项目,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行量从2011年的不足20列发展到2020年的1.24万列,已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发展(    )
    A、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B、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力领先世界 C、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D、凸显交通运输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 16. 世界银行及欧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情况

    时间

    银行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

    时间

    银行与投资人向发展中国家贷款

    1972

    170亿(美元)

    1981

    2090亿(美元)

    1978

    1280亿(美元)

    1982

    4620亿(美元)

    呈现出上述投资贷款走向的主要背景是(    )

    A、世界银行的使命发生了转变 B、欧美国家经济处于疲软状态 C、美苏冷战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D、石油美元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 17. 1933年3月,罗斯福下令禁止黄金自由输出,禁止美国人持有黄金;1934年1月,在罗斯福要求下,美国国会通过了《黄金储备法令》:由财政部掌握全国黄金,禁止金币流通,但黄金仍用于国际贸易,充当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的准备金。上述政策(    )
    A、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 B、强化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 C、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D、使美国经济迅速度过危机
  • 18.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服饰发展史是一部变革的历史,自夏商开始,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服饰始终在交流变革冲突融合中得以发展。古代服饰变革中,影响较大而且文献记载较为翔实的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强兵强国而引进胡服;二是北魏孝文帝为稳固中原统治而实行汉化;三是大唐时期多元吸收使服饰呈现缤纷万象;四是满清时代“首崇满洲”,强迫汉人“剃发易衣冠”。自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上,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西服东渐,国人纷纷穿上了各式西式服装;孙中山等民主革命人士倡导了民国服饰改革,融合中西服饰创制了中山装……改良了旗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维多利亚时期在位的1837-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优雅华美风转向简单自然的风格。国家元首穿着素朴,中上层阶级也不追求太过华美的服饰。各个阶层更多地穿上了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衣服。这一时期服饰需求量的加大使女装也采用男装的平面纸样制作方法,设计更加便利;缝纫机被很多制作工厂大量投入使用,服装生产规模变大,价格变低;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在制衣工厂大量使用,服装色彩更加鲜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等人倡导民国服饰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的变化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