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8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 2.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km,目前最高运营时速285km,链接起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三个都市圈,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1964年开通至2016年,其总客运量约56亿人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交通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 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城市化促进了航空业进步
  • 3.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 4.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5. 上海是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下列交通成就位于上海的是(    )

    ①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    ②“东风号”远洋货轮下水

    ③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    ④建成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6. 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 7. 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 8. 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 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
  • 9. 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
  • 10. 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 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 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 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
  • 11. 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有(    )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米迪运河--极大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C、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西欧和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 12. 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 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 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 13. 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缩短了出行时间 D、交通技术进步增强了人们时间观念
  • 14. 1876年,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描写了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骑自行车情形:“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国人能够普遍接受新生事物 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C、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 D、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 15.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财政收入丰盈 B、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藩镇制度逐渐形成 D、赋税制度亟需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一-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一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一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材料二: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