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
    A、人类的地理知识不断丰富 B、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 C、世界彻底连成了一个整体 D、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 2.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A、甘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 3. 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B、消除了阶级差别 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 D、传播了中华文化
  • 4. “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文明是流动着的 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文明是有边界的
  • 5. 关于以下图片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新旧世界以和平、平等交流为主 B、物种交流的结果具有两重性 C、手工业产品是物种交流的主体 D、交流渠道海路陆路并行
  • 6. 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 7.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 8. 下图是某同学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的笔记,其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起和衰落 D、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 9.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10.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重要的食物来源。欧亚大陆的牛、马、猪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间,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未给殖民地造成破坏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
  • 11. 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
    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 B、彻底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 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D、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
  • 12.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交流,下列对图中物种传播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

    A、甲:橄榄 B、乙:番茄 C、丙:咖啡 D、丁:茶叶
  • 13.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B、外来物种引起了当地环境恶化 C、物种交流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外来物种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 14. 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运往伦敦,欧洲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抛下的泥土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蚯蚓每10—20年就能将土壤翻动一次,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地。据此可知(    )
    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 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 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亡
  • 15. 如图早期英属北关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

    A、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C、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

二、材料分析题

  • 16. 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也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欧洲旅行者首次接触茶叶,葡萄牙传教士在著作中提到了东亚人饮茶的习俗。欧洲人发现了它提神醒脑的功用后,慢慢尝试把茶叶融入自己的饮食中。英国东印度公司跟中国没有直接贸易往来,只能从荷兰进口价格昂贵的茶叶。17世纪80年代,饮茶已成为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

    1704年,英国联合东印度公司开启了直接与中国贸易的大门。此后公司的业务几乎被茶叶贸易垄断,他们为同已经抢占先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选择与广州当地的行商合作。茶叶成为18世纪大都市杂货商店的一般商品,茶叶存在于商店招牌、报纸广告和商业名片的装饰设计上。1723年英国政府提高了茶叶消费税,导致走私茶叶大行其道,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茶叶普及。18世纪,英式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得到拓展,不但有流行在上流社会的早茶,中产阶级也加入进去,制茶被认为是妇女的日常生活职责,需要遵循特殊的礼仪。18世纪70年代末,饮茶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跨越了社会等级,每天喝茶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

    到19世纪,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到二战后,全球茶叶贸易实际已经被英国公司垄断。茶叶在英国不再是异域文化的舶来品,逐渐融入进国民意识中。20世纪末,为应对碳酸饮料带来的冲击,英国推广量产的茶包,改变了茶的社交性,使沏茶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英]马克曼·埃利斯等《茶叶帝四: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茶叶的普及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行解读。(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与“交流和联系”主题相关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