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7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与此材料相关的举措是( )A、取消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 C、废除丞相制度 D、实行八股取士2. 如果你是明代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C、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在试卷中阐述自己对朝政的见解3.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4.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文中描述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玄奘西行5. 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赶走了盘踞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 B、抵抗了辽军的大举南下 C、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6. 《本草纲目》流传到欧洲之后,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药巨典”。下列对这一巨典描述不正确的是( )A、作者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B、作者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 C、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D、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7.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相映成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面貌,它们最有可能出自(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资治通鉴》8. “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下图所示)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下列关于八达岭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抵御了倭寇的侵略 C、隔断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D、阻挡了匈奴入侵中原地区9. 清朝时,一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在看到一处雄伟的建筑时虔诚跪地,并说道:“我这一跪,跪的不是中国的帝王,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他口中的“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明长城 D、紫禁城10. 《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为清 D、崇祯帝登基11.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12.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李自成13. 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与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驱逐了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 C、增强了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D、保障了边疆与沿海地区的安宁14.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清朝乾隆时期设置的管理新疆的机构是(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15. 为了保卫祖国疆土,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材料中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的是(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16.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的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班禅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17.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上述材料说明( )A、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18.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是(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19.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是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的政策所做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该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活动 B、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20. 在尚未普及电视和电影的年代里,拥有一本精美的连环画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很多人就是在童年时通过连环画来阅读名著的。下列连环画内容与名著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B、
C、
D、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朝沿用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材料一图2制度最早出现于哪一位皇帝的统治时期?图2制度与图1制度相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雍正时期通过设立什么机构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该机构的职能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
——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农业的什么现象?试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可知,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试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文人最常用也最擅长的创作形式,却是词。较之于唐诗,宋词的表现力似乎更自由、更抒情,也更切合风雨飘摇的时代际遇,更能表达文人的内心世界……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和散曲。在音乐素材上,博采兼收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包括汉族民歌和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是小说繁荣的时代,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中,超过二分之一篇目的故事主角为市井中人,小说描写市民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铺酱铺、街头巷尾、市场码头等地方成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场景。
——《三言两拍资料》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呈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