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及汉字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下列汉字载体的主要成分属于合金的是
A
B
C
D
汉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载体
兽骨
青铜器
石器
纸张
A、A B、B C、C D、D2.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Mg B、稀 C、NaOH D、溶液3.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属于酸 B、属于碱 C、KCl属于盐 D、属于氧化物4.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NaCl溶液 B、蒸馏水 C、稀 D、胶体5. 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A、KCl B、 C、 D、6.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B、很软,能用刀切割 C、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可保存在煤油中7. 下列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最小的是A、Na B、Mg C、S D、Cl8. 已知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点燃氢气前应检验氢气已达纯净 B、HCl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C、在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燃烧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呈雾状9. 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A、 B、 C、 D、10. 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A、C B、O C、Si D、S11. 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素符号是K B、属于金属元素 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D、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ⅡA族12. 下列物质中碱性最强的是A、NaOH B、Mg(OH)2 C、KOH D、Ca(OH)213. C在考古中常用来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下列关于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质子数为 6 B、中子数为 8 C、核外电子数为8 D、质量数为 1414.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A、氧化钠-呼吸面具中用作氧气的来源 B、漂白液(有效成分NaClO)-用作漂白剂 C、碳酸钠-用作食用碱 D、氧化铁-用作红色颜料15. 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B、制备有毒气体时,在通风橱内进行 C、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 D、闻气体时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16. 在含有大量、和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 B、 C、 D、17. 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金属性强弱; B、热稳定性: C、酸性强弱: D、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18. 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
B
C
D
实验
Na在坩埚中加热燃烧
将NaOH溶液滴入溶液中
将湿润的红色布条放入盛有的集气瓶中
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
现象
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红色布条褪色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A、A B、B C、C D、D19.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a、b、c中分别加入(或通入)HCl气体、固体、三种物质,加入物质(X)的质量与溶液导电能力(用电流强度I表示)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中加入的物质是 B、b中加入的物质是HCl气体 C、c中加入的物质是 D、c中硫酸与加入物质反应的产物均不是电解质2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B、0.1mol/L NaCl溶液中含有0.1mol C、1mol 约含有个氮原子 D、常温常压下,1mol 的体积约为22.4L21.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A、Zn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B、红热的Fe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气体: C、加热固体,产生无色气体: D、向NaCl溶液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22. 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X与Y可形成化合物 , Y与Z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含有的一定是共价键 B、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C、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ⅦA族 D、Y的简单离子的还原性强于Z的简单离子的还原性23. 下列关于等物质的量的和的比较中正确的是A、分子数 B、质量 C、原子数 D、核外电子数24. 工业上将电石渣浆中的转化为 , 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被还原 B、过程Ⅱ中,做氧化剂 C、该流程中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将10L 480mg/L 转化为 , 理论上需要 0.3mol25. 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产生无色气体
具有氧化性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在溶液中加入锌片,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
还原性:Zn>Fe
D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一定为钠盐溶液
A、A B、B C、C D、D二、填空题
-
26. 已知反应:
ⅰ.
ⅱ.
ⅲ.
(1)、反应ⅰ中,做氧化剂的是 , 氯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或“降低”)。在该反应中,若消耗了1mol , 生成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2)、依据ⅰ、ⅱ、ⅲ判断,物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27. 元素周期表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显示了A~G7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A
3
B
C
D
E
4
F
G
(1)、A的元素符号是。(2)、B、C的单质与水反应时,较难进行的是。(3)、非金属性E强于G,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 得电子能力E大于G。(4)、下列对G及其化合物的推断中,正确的是(填字母)。a.G的最高化合价为+7价
b.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F>G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G<E
28. 某小组配制100mL 1.0mol/L 溶液并进行实验。(1)、配制溶液①实验中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是。
②下列操作会导致最后所配溶液实际浓度比要求小的是(填字母)
a.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酒到容量瓶外
b.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把液体倒出一些
c.干净的容量瓶未经干燥就用于配制溶液
(2)、进行实验实验
现象
开始时红色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明显气泡产生;
继续滴加盐酸,当溶液红色明显变浅时,气泡也逐渐增多;
当溶液颜色变为浅红色,继续滴加盐酸,溶液浅红色褪去,有大量气泡产生。
①实现碳酸钠向碳酸氢钠转化的现象是 , 大量气泡产生时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利用可以实现碳酸钠向碳酸氢钠的转化,化学方程式是。
三、综合题
-
29. 某小组制取次氯酸钠并探究氯水的性质,实验装置如图(部分装置略去)。(1)、①中圆底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②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试管中的溶液可选择(填字母)。
a.碱石灰 b.饱和食盐水 c.浓硫酸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③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4)、实验中可观察到④的试管里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如下变化,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实验现象
原因
溶液最初从紫色变为色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使石蕊变色
随后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继续通入,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5)、次氯酸钠与双氧水均可用于消毒,但二者混合会产生一种常见的无色无味气体,且消毒能力大大降低。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0. 某小组探究CO还原时,温度对产物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部分装置略去)。分别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对装置A加热,得到产物甲和乙。甲、乙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对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产物甲现象
产物乙现象
Ⅰ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溶解,无气泡
溶解,有气泡
Ⅱ
取步骤Ⅰ中溶液,滴加溶液
蓝色沉淀
蓝色沉淀
Ⅲ
取步骤Ⅱ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变红
无现象
Ⅳ
向步骤Ⅲ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红色褪去
先变红,后褪色
已知:
Ⅰ.酒精灯燃烧温度约为400~500℃,酒精喷灯燃烧温度约为1000℃;
Ⅱ.与溶液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
Ⅲ.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1)、①产物乙在步骤Ⅰ中发生反应,产生气泡的主要成分是。②产物甲、乙在步骤Ⅱ中均产生蓝色沉淀,说明。
③依据步骤Ⅱ、Ⅲ,推测产物甲中铁元素的价态为。
④产物乙在步骤Ⅳ滴加氯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褪色可能的原因及验证方法为。
(2)、依据实验判断,温度对CO还原时产物的影响是。31. 从硒鼓废料中回收硒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
ⅰ.硒(34Se)、碲(52Te)与氧同主族;
ⅱ.硒鼓废料中主要成分为硒(含少量碲、碳、铜等)。煅烧过程中,回收料中的硒、碲被氧化成SeO2和TeO2;
ⅲ.部分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SeO2
340℃(315℃升华)
684℃
易溶于水
TeO2
733℃(450℃升华)
1260℃
易溶于水
(1)、Te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是 , 稳定性:H2SeH2S(填“>”、“<”或“=”)。(2)、过程①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3)、根据表中数据,过程②最适宜的分离方法是。(4)、过程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