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60.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
传播环境
新技能
社会文化结果
古代
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
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
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
印刷技术发明、报业出现
文字素养、报刊素养
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子媒介出现
影视素养、广播素养
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会
数字媒介、互联网
数字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
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
(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材料三: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四: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B、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类媒介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整体运营合作水平的提升,还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C、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能力。 D、媒介素养是人类传播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文字的发明传播而起,又因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出现而得到延伸和拓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传播环境,促进了媒介社会的形成,同时对应具备的与之相匹配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B、新媒介的引入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得不偿失。 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D、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因此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A、图书馆引进“VR诵经典”软件,读者戴上VR眼镜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古诗词的数字阅读互动。 B、教师让学生看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片段,再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C、在教授《祝福》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木刻画作《祥林嫂》,让学生用语言描写祥林嫂。 D、在学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辞。(4)、材料三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论述顺序可否调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蛐 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只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廷好斗蛐蛐,成名因“征蛐蛐”而赔尽几亩薄产,小说成功塑造了成名这个在官府逼迫下痛苦挣扎的社会底层读书人形象,他不善言辞、笨拙迂讷。 B、小说以“蛐蛐”为线索,通过“征虫—觅虫—梦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展开情节,主人公成名因虫而奔走悲喜,因虫而贫贱富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C、黑子误毙蛐蛐而投井自杀,为挽救家庭而化作蛐蛐,揭示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D、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显示了蛐蛐的超凡本事,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为下文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埋下伏笔。(2)、虚构是一种想象艺术,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黑子魂化蛐蛐”是虚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合情合理、十分真实。作者是如何在“虚构”中表现“真实”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本文是作者根据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作者在情节(包括结局)上进行了几处改编,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改编用意。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 ,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B、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C、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D、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甲午,干支之一。“天干地支纪年法”,又简称“干支纪年法”,由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计时序号,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甲午”在此文是干支纪月法。 C、阳,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如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文中“氾水之阳”指“氾水北面”。 D、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由此可见司马迁对项羽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中“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而垓下一战,刘邦转弱为强,淮阴侯将三十万,项羽的军队只有十万。刘邦各路队伍有序配合,韩信三十万军队实力强大,“四面楚歌”谋略的有效实施,使得一味勇猛而缺谋略的项羽最后只能兵败而逃。 B、淮阴侯乘势进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楚军全部崩溃,项羽最后战败弃军逃走。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C、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刘邦为皇帝,刘邦自谦推让,他认为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皇帝的尊号,自己没有真实才能而只有虚而不实的名号,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刘邦辞让再三,群臣以死请愿,他实在推辞不过,以“为了国家的便利”为由登上皇帝之位。 D、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召集群臣探讨兴衰成败之由,高起、王陵直言不讳,当面指陈刘邦的短处,言其待人轻侮傲慢且好侮辱别人,也从臣子角度谈其胜于项羽之处:能与天下同利,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4)、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关于刘邦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所强调的内容与刘邦自身强调的内容有何差异?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②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③ ,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这首七律诗《咏白海棠》是开社首场集体诗作之一。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名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在探春、宝钗、宝玉创作诗作后,唯有黛玉没完成,她在诗社社长李纨的催促下一挥而就。②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③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巧妙别致,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侧面描写白海棠洁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 B、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像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下句喻白海棠又像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这令人仿佛可以感知黛玉本人的形象与心境。 C、这首诗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寄兴寓情,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 D、全诗含蓄委婉,白海棠在黛玉的笔下,完全赋予了人的生命,亦幻亦真,如泣如诉,表明了黛玉敏锐的感觉和超凡的诗才。(2)、林黛玉的这首诗《咏白海棠》不仅咏物,还以花写人,在物我相融的境界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此诗表现了黛玉哪些个性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实渺小”的句子是“ , ”。(2)、《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45.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主题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后,口碑持续___,形成收视热潮。该剧情节进展到高亢处,“吾辈当自强”的弹幕会同时涌起,甚至引发网络“催更”。此剧讲述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革命先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一本杂志《新青年》起步探索中国道路,用实际行动唤起一个时代的觉醒。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艰苦的思想探索,北大学子在紧要关头的群体奋起,都给当代青年观众提供了一个世纪前同龄人的艺术___。无论哪个时代的青年人都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民族生命的“青春成长史”,进而和自己的生命形成一种对照体验。19世纪90后和20世纪90后,这两代90后,通过电视剧跨越一个世纪历史长河的精神面对面,形成了同频共振。“敢于努力救国之新青年,筋骨强,方能气力雄”等台词虽朴素却___,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___的革命品格。很多观众沉浸剧中,与百年前的人物共情,随他们思考时代命题,体悟初心使命,发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我也想做有为青年”的感悟。 此剧就像一枚炸开的烟花,直击年轻观众的情绪燃点,在朝气蓬勃的心灵深处,播撒下伟大理想、崇高信仰、坚韧精神的种子,感召他们勇于承担时代责任。 这就是新的“觉醒”。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发酵 形象 掷地有声 革故鼎新 B、增长 形象 振聋发聩 敢为人先 C、发酵 镜像 掷地有声 敢为人先 D、增长 镜像 振聋发聩 革故鼎新(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C、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曹雪芹的《咏螃蟹》) D、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7. 下面是“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修改。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了解党的历史,我校语文科组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一批红色经典书目,作品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方面。③为检测阅读效果,我校正在举行围绕“阅读红色经典,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④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踊跃投稿。⑤截至期终考试前一天,⑥收到的稿件达200篇之多。⑦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佳作将在文学社专刊上发表。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广大青少年群体深度参与。为什么三星堆考古“出道”会收获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究其原因在于这次考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4天直播,各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开展了立体式报道,将一幅绚烂的古蜀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创新的传播方式一览无余的将考古第一现场呈现出来,效果震撼。参与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在“沉浸式”追剧的同时,惊叹文物的精美和历史的厚重。三星堆考古现象级热度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少年实时互动。在青少年广泛参与并热闹互动的背后,是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5000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的“沉浸式体验”,还是这种传播展示的创新方式,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考古增添了亮丽色彩,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课”。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21年,广东等8个省份推行“3+1+2”的高考模式。其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至少要用400学时学习历史课程。
②英国历史学家休谟在《论历史研究》谈到:“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③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生,你认为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统称“华兴中学”)同学,围绕“学史促成长,鉴史兴家国”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