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于河(pǐ)        数小舟(zhào) B、铁钯(yè)            岂能为暴携之去(zhàng) C、于沙上(yān)         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坎穴中(zhì)   流逆上(sù)
  • 2.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寺河干    临:靠近。   于沙上      湮:埋没。 B、山门于河    圮:倒塌。   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 C、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物理    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 , 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 D、然则/天下之事
  • 5.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木杮             如再啮 B、岂能暴涨携之去     啮沙坎穴 C、笑曰             其反激 D、山门圮河           当求之上流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B、凡河中失石,当求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 , 又笑曰…… 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 7.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 8.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9. 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一文的作者是 , 字 (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 , 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 10. 阅读理解课文《河中石兽》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 , 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 是因为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 .尔辈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 .水不能冲石;B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 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于河(倒塌) B、数小舟[划(船) ] C、不亦乎(即本末倒置) D、遂反流逆上矣(逆水而行)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下列句子中为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12.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其下无水,树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 , 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无水,乃卜地通津 , 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1)、参考下列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①尔辈不能物理

    联系成语:刨根

    十余岁

    古今异义现象

    ③乃拔木根下凿井

    查阅字典:①参加,参与;②就着,根据;③从,跟;④接近,靠近

    ④伊犁无水

    课内迁移:无丝竹乱耳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求之下流,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固”是固然的意思,“乎”表示反问,老河兵有条不紊地道出自己的结论,以反问句讽刺讲学家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而且自以为是,哗众取宠。

    今城中多老树,其下无水,树得活?

    (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结合两文,分析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三、综合运用

  • 13.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 14. 按要求填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达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下古木 , 此木为。”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