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15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3米长的鲸落(鲸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鲸落含大量营养物质,为生存在贫瘠海底中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鲸落中的所有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鲸骨腐烂时产生的硫化氢能为鲸落中的生产者提供能量 C、鲸死亡后沉入海底最终化为焦岩的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 D、鲸落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2. 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外界强烈干扰时,草原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可保持生态平衡的状态 B、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 C、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的基础 D、火灾过后的草原会发生次生演替
  • 3.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肉食性动物可同属于多个营养级 B、植物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D、生态系统都有“各成分紧密联系”的特点,体现了其整体性
  • 4.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 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种间竞争相对更加激烈 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物种丰富度随之降低
  • 5.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循环沿着甲、乙、丙进行 B、图1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d1、b2+d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 6.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甲虫与落叶树为捕食关系 C、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 7.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C为分解者,D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若D数量减少,则导致B的数量随之减少 C、无机环境和B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D、若C增加xg,则至少需要消耗D为5xg
  • 8. 左图 是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右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内卷叶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种能量值,M 是摄入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卷叶螟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用图 2 中的 M2 表示 C、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图 2 中的 M3/M 表示 D、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 9.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戊代表不同组成成分,①~③表示过程,A、B、C代表能量流经丙所处营养级的去向,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为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B、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丙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丙、丁三种成分的数量关系为依次递减 D、甲~戊各成分之间存在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进行
  • 10.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及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梗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的粪便)、蚕蛹等作为鱼的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达到鱼、蚕、桑兼收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流经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蚕沙中的能量属于桑树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 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南方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其中草鱼主要以杂草为食,青蛙主要以害虫为食,形成了“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稻—鱼—蛙构成了食物链 B、该种养模式增大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C、鱼和蛙不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 D、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
  • 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的同化量全部用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B、碳循环就是指CO2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 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往复 D、人类能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 13. 食草动物的捕食可引起植物的防御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刺或化学分泌物,另一方面,食草动物亦逐步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植物的有毒化合物。下列有关该实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植物间的这种调节关系有利于维持两者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B、用特殊的酶进行解毒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 C、植物产生更多的刺和化学分泌物分别属于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D、植物产生更多的刺是在动物捕食压力下产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
  • 14. 我国古代一些诗词中蕴含很多科学知识。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内的分解者可促进群落内的物质循环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肥田”利用了绿豆和根瘤菌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 1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草动物对生长旺盛的牧草进行采食,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B、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来保持原状,体现了其恢复力稳定性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再次被绿色植物利用 D、为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适当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
  •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存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 17.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人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的比例,可以改变生态足迹 B、采取易地保护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引入外来物种,物种种类增多,使群落结构更复杂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生物资源

二、多选题

  • 18.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19. 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 20. 在温带森林中,戴胜和斑鸫鹛栖息在同一区域,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鹛的警报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下图是戴胜独处时和与斑鸫鹛种群共处时的行为特征。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戴胜偷听到的斑鸫鹛的警报声是一种行为信息 B、由图A,B可知,戴胜通过偷听斑鸫鹛的警报声,减少警戒时间,增加觅食时间 C、由图D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共处不利于戴胜觅食 D、由图C,D可知,戴胜与斑鸫鹛共处可以拓展其捕食领域
  • 21.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CO2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B、只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C、碳中和是生产者固定的CO2的总量与消费者呼吸释放的CO2总量达到动态平衡 D、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人类生活方式不同,碳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 22. 2020年初,非洲蝗灾骤然而起,数量多达4000亿只。飞蝗产卵最适合的含水量范围为10%~18%。我国也曾饱受蝗灾危害,在我国生态学家的努力下,1950—1997年间中国累积净改造蝗区约367.8万公顷,使蝗区面积比建国时减少了70.6%,蝗灾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蝗虫聚集时会分泌苯乙腈,其特殊的气味会对鸟类发出警告,苯乙腈属于化学信息 B、蝗虫的卵、幼蝗、成虫分布呈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可通过拦洪蓄水、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改造蝗虫发生地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蝗灾 D、在蝗虫灾害大面积爆发时,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性信息素干扰蝗虫的交配等化学防治方法是控制蝗灾的有效措施

三、综合题

  • 23. 洞庭湖,原名“云梦”,古称“八百里洞庭”,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含有多种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及植食性,肉食性鱼类等。洞庭湖临近水系中某人工鱼塘部分能量流动如表所示,其中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 , 肉食性动物均作为第三营养级,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X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生物体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同化人工投放的有机物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20.0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Y

    5.0

    肉食性动物

    6.3

    0.5

    6.5

    0.7

    11.0

    (1)、据表分析,X是指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值为 , Y的大小为。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用百分率表示)。
    (2)、洞庭湖中的多种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及植食性、肉食性鱼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食物网),在食物网中食物链彼此纵横交错的原因是
    (3)、自2020年实现常年禁捕以来,洞庭湖实现了人退水清,鱼繁鸟育。部分洲岛形成常态化湿地,成为鸟类重要栖息地。短短两年,仅在湿地区域发现的已经恢复的植被种类就多达四五十种,多样性迅速恢复,这是实施禁捕之后洞庭湖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实施禁捕政策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在于
  • 24. 城市污水处理是指为改变污水性质,使其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其中的浮游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
    (2)、城市污水排人人工湿地造成轻微污染,一段时间后通过湿地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种稳定性属于;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图示湿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原因是
    (3)、研究人工湿地的边界和范围属于水平的研究。湿地中的绿藻和黑藻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柄息的信息,而水质净化后荷花等多种植物增多,水中鱼、虾等动物大量繁殖,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作用是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湿地,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25.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建造人工湿地时,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2)、某调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
    (3)、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该调查小组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如图乙),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D代表 , 其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由图乙可知,能量流动具有特点。

    (4)、该调查小组在调查该湿地后,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应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提出此建议的理由是
  • 26.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是
    (2)、图中代表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用图中字母表示)。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用图中数字表示)。
    (3)、植树种草是将CO2排放量吸收掉的一种方式,而相应物种应以当地为主,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4)、请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答出一点即可)。
  • 27. 某红树林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道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是被多个城市包围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其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下图是红树林保护区内部分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护区中的候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碳元素在鱼类与鸟类之间以形式流动。鸟类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有的去向是
    (3)、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红树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系统内的调节机制实现的。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滨海湿地被围填或污染,一方面导致鸟类的多样性逐年降低,其主要原因有等;另一方面导致保护区内水质恶化,从生态学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
    (4)、保护红树林除控制污水排放、减少人类干扰,还需进行生态修复。具体的措施有:

    ①通过引种试验与驯化,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种植的红树植物种类。该措施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

    ②定期投放鱼苗,并适当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为鸟类提供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

    (5)、综上所述可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