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8分)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还原曹雪芹笔下众金钗:林姑娘不是灰姑娘!
欧丽娟
①关于林黛玉,首先应该要澄清一个长期以来积非成是的错误观念,也就是:事实上,林姑娘不是灰姑娘!
②很有趣的是,一般人都喜欢看“灰姑娘”的故事。童话里的灰姑娘是一个很完美的女孩子,善良又柔弱,一直受到坏心后妈和姐姐的欺负,幸而好人有好报,她终于穿上水晶做的鞋子,嫁给了王子,得到终身的幸福。
③但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灰姑娘的故事?因为这一类的故事全包含了“未得到应有注意的人或事”,归纳起来,至少皆具备的共同要素包括以下几项:一、__________。二、与男主角相遇。三、最后男女主角结合,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我们自己,善良又正直,可是却一直被不公正地对待,心里忍受很多的委屈。而我们又多么期待可以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把我们从平凡的世界救出来,去过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说,我们便把这样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小说里,从女主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④然而曹雪芹并不是在写童话,其实在真实的世界里,长得美丽又柔弱的人不一定都是无辜受害者,而一直在哭的人很可能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委屈,同样的,最后没有得到幸福的人,或许一直都过得很优渥,林黛玉便是这一种。只可惜大部分的读者都有了偏见,于是完全误会了这一点。
⑤从吃茶事件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来,林黛玉的家世背景绝非等闲一般,因此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当众开了林黛玉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可见其实是贾家才有配不上林家的问题呢。
⑥请注意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一定是个人中龙凤,才能当上贾府的乘龙快婿,不可能只是一般官宦家庭出身的读书人。果然,林如海的祖宗是三代的列侯,这一点和贾家是一样的。一个国家的爵位不能让贵族们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于是有了“随代降等承袭”的制度,即每世袭一代,爵位便降低一等,几代之后就归零了,不是皇族的八旗世爵,只能传承三代,到了第四代便没有爵位了,这时便得要找另外的出路,好让家族的荣华富贵可以维持下去,那个出路就是科举考试。而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正是这种佳子弟的典范,第二回说: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⑦可见林家比贾家的地位还要更高一点,等到林如海这一代,身为林家的第五代,依照朝廷的制度已经没有爵位可以世袭了,于是他改从科举出身。这种家族的变化形态称为“随代降等承袭”,也是贾家等贵族世家都同样要面对的,此即宝玉为什么会被严格要求读书的原因。如果宝玉能像林如海一样,那么贾家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可惜我们都知道,结果并不理想,于是构成了贾家和宝玉的双重悲剧。
⑧那么,林如海是怎样的优秀呢?林如海从科举找到了出路,顺利地让林家转型成功,也延续了荣华富贵。首先,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探花,等于是天子门生,哪里是一般的读书人可比!再加上深受皇帝信赖,所以被派去江南担任巡盐御史,小说中提到林如海带着家眷到扬州上任,便是因为巡盐御史的官署坐落在扬州。这个官职主管盐务,涵盖的辖区十分广大,不止如此,所主管的食盐的税收可是攸关国本,所以巡盐御史绝对是皇帝的心腹,这哪里是贾家所能比拟的!
⑨而黛玉就是在贵族世家中诞生、成长的,又是钦差大臣的掌上明珠,只可惜读者不了解清朝的规矩,所以才产生了很大的误会,把林姑娘当成寄人篱下的灰姑娘。
(选自《红楼十五钗》,有删节)
(1)、根据原文语境,在第③段划线处应填入的要素是(2)、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一般人都喜欢看见林黛玉好人有好报。 B、一直在哭的黛玉根本没受过任何委屈 C、王熙凤认为贾宝玉根本配不上林黛玉 D、贾宝玉面临没有爵位可以世袭的隐患。(3)、作者想证明林黛玉不是灰姑娘,以下不被作者作为论据的是( )A、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贾府女婿 B、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贵族后裔 C、黛玉的父策林如海是天子门生 D、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巡盐御史(4)、结合本文论点与《红楼梦》的内容,简述第⑦段中“贾家和宝玉的双重悲剧”的内涵。(5)、关于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人认为非常清晰,也有人认为存在缺陷。请表述你的看法。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
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
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 D、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C、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2)、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3)、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随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释】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B、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C、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D、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②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5)、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①《唐诗举要》中说:“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中“滞”既是对江水的直观形容,也借江水之“滞”表现诗人滞留巴蜀的心情。 B、黄诗说自己正是痴儿了却官事,有空闲登阁玩赏,显出一种兀傲的神情,笔势健拔。 C、两首诗都情景交融,王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黄诗情景中又见太白歌行风采。 D、黄诗后四句作者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无人知,所以如伯牙绝弦,聊且借美酒以遣怀。(2)、“木”“叶”两个意象向来为古代文人骚客所青睐。请赏析两首诗中的“黄叶”“落木”的艺术效果。六、默写(9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2)、《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3)、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 , ”,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放松。
七、选择题组(8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 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 般拔地而起。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城市规划的“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的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公众 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 , 也不乏因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B、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C、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D、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前所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感 干扰 B、亘古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感 干预 C、亘古未有 鳞次栉比 参与度 干扰 D、前所未有 雨后春笋 参与度 干预八、作文(60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金秋丰硕的成果;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失去一些什么,也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什么。面对得失,你曾有过怎样的心情,作过怎样的思考呢?请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