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随堂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些灯笼上的采绘故事分外精彩。 B、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心里想着那无可挽回的时光。 C、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 , 鲁滨逊想了很多办法。 D、科学家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到灵感
  • 2. 对“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句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把一个直观的道理,用抽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了真理。
  • 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主要观点是(    )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C、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D、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 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表达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B、前后照应的写法。 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 5. 下列对“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B、这句里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C、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句说把标点符号“?”改成“!”,就能找到真理。

二、填空题

  • 6. 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虽然很少见,但还是有与它配对的。
    (2)、见到事情的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3)、反复思索也无法理解。
  • 7.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指 , “!”是指。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是一个句式。“偶然的机遇”说明。“只能给……”又说明

三、语言表达

  • 8. 按要求写句子。
    (1)、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改为反问句)
    (2)、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改为转述句)
    (3)、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修改病句)
  • 9. 仿写句子。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

四、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与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司空见惯”的意思是 , 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2)、“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 , “!”指的是
    (3)、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

    启发:

  • 11.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波义耳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图示。

    (2)、片段中,作者的观点是 , 作者用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我还能举出其他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