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 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
  • 2. 反映“二战”的影片《细细的红线》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各中心人物的大段内心独白,用生活化的镜头语言烘托出了战场上美国大兵的内心真实写照。战场如生活,生活似战场,人类为了功名利禄互相抢夺,而人性的光辉却渐渐失落。该影片的创作意图是(   )

    A、再现“二战”的真实场景 B、呼吁人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C、炫耀美国的现代电影技巧 D、映射对美国现实生活的不满
  • 3. 二战前,法国的教师和其他工会组织了“我们不要战争”的和平请愿活动。老兵们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他们要求政府“拒绝接受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尽一切可能奉行和平与和解政策"。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法国“绥靖"政策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法国民众希望政府制止法西斯扩张 C、国联在维护和平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D、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出现了缓和趋势
  • 4. 如表是根据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整理的1870年至20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据表可知(   )
     

    1870~1913

    1913~1950

    法国

    1.6

    0.7

    英国

    2.2

    1.7

    美国

    4.3

    2.9

    德国

    2.9

    1.3

    A、一战前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均高速增长 B、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仅次于美国 D、金融战和贸易战是全球化必由之路
  • 5. 历史研究需要逻辑推理,有时也应该运用想像力“神入”历史。如表是历史人物面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反应,据此推断这种反应是针对(   )

    历史人物

    第一反应

    丘吉尔

    (激动得流泪)“胜利终于属于我们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我们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

    蒋介石

    “今天晚上去看戏。”

    A、《慕尼黑协定》签署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卢沟桥事变发生
  • 6. 下图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于1934年5月30日创作的漫画《谁害怕大坏熊?》。漫画意在(   )

    法兰西女士讨好代表苏联的大熊:“它是只好好熊一-乖乖熊一一善良熊!我们必须给它一个我们的日内瓦小圆面包!”而远处躲在树后的希特勒则一脸惴惴不安!

    A、揭露德国法西斯扩张的阴谋 B、表达调整对苏联关系的意愿 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抹黑和丑化苏联的国际形象
  • 7.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强调“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具有(   )
    A、包容性、正义性 B、权威性、宗教性 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时代性
  • 8. 如图为《联合国家宣言》,它的签署(   )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 B、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将二战扩展到全球范围 D、标志联合国的正式建立
  • 9. 有学者指出,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这反映出(   )
    A、三国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 B、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 C、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D、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 10.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 11.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 C、导致了金本位体制崩溃 D、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 12.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边是垄断资本家为维持产品价格,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边却有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不少人因饥饿而死。据此可知(   )
    A、生产过剩严重影响人民生活 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危害严重 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救济落后 D、美国的新政措施具有局限性
  • 13. 二战期间,美英等国严格实行食品配给制度;1945年,美国率先取消定量配给制,而英国直到1947年,主要食品依然实行某种形式的配给供应。这说明(   )
    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使英国受惠 B、英国政府加大了公共事业的开支 C、战后欧洲人的生活消费标准提高 D、战争影响英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 14.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对日本宜战;中国政府于12月9日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以下对材料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B、太平洋战争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C、美国的参战是二战取得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D、苏联在二战中并未发挥较大作用
  • 15. 下表是1914—1945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14年

    萨拉热窝事件,随后德、俄、法等参战

    1922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国联、苏联成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4年

    印度进行第二阶段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7年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侵华战争

    1945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成立联合国

    A、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 D、世界国际秩序的发展演变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役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

    ——摘编自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观点各异的因素。
  • 17. 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 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超越了人类以往所有的噩梦。战争的死亡人数两三倍地增加,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法西斯)主义致使上百万的犹太人、中国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和一些其他民族受到侵略,也消灭了所有政见相左的人士。集中营的规模及其惨绝人寰前所未见。……于是,民主社会决定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落实两点事宜:对战犯进行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以及成立联合国。

    ——摘自[西]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犹太人和中国人为例,列举世界局部及全面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的典型事实,并指出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