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工业制品价格居高不下,工农业“剪刀差危机”出现了。为应对“不利”形势,农民开始联合起来囤积粮食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给苏联实施的农业控制计划和工业化战略带来了不利影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抵制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较为成熟 C、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 2. 在俄国,崇尚村社精神的民粹主义思潮有深厚的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与布哈林围绕着新经济政策的斗争焦点之一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布哈林坚持继续在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斯大林主张搞全盘集体化,斗争的结果反映了苏联(   )
    A、现实政策受历史传统影响 B、新经济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 3. 下面所示为一名海军士兵在1920年致列宁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对此,列宁(   )

    在今年3月的一个月内,除给工人发了5磅面粉和3盒火柴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市场价格高得惊人:面粉每普特15000卢布,土豆每俄斗1600卢布。工人所得仅800卢布,而且还得有买各种零碎物品的扣除……人逢饥饿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所有人都有一个新口号:“不管是什么政权,只要给面包就行!”

    A、改善工人待遇以推进工业化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过渡路径 C、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4. 根据图1漫画和图2《苏联工业产值增长表》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出现比例严重失调问题 B、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提高了苏联生产力水平 D、为冷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5. 1922 年 5 月 22 日《土地劳动使用法》颁布,到 1926 年,苏联土地和生产资料租佃关系发展到顶峰,这一年出租土地数量达 1090 万俄亩,贫农户占出租土地的农户的 82%,承租土地的则主要是富裕农户,其中 67%是中农户。由此可知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   )
    A、彻底完成苏联农民阶级的分化 B、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变 C、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D、有利于加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 6. 20世纪初,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国内资产阶级对沙皇制度存在着依赖性,但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俄国既具有对外扩张的侵略性,又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存在依赖性,导致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一状况(   )
    A、表明资产阶级政府失去了民心 B、说明十月革命爆发具有一定必然性 C、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D、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
  • 7.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支配世界革命的记忆,已不复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渗透它的文化,已不再是1914年前所了解的那种资产阶级文化。自1914年以后,世界果真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这里的“完全不同”是指(   )
    A、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探索 B、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达到高潮 D、世界殖民扩张呈现集团对抗格局
  • 8.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15名工人在下班后“义务加班”,抢修了3台损坏的机车,随后,很快得到该铁路局和全国工人响应。这项“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 D、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 9. 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给北高加索党委书记奥尔忠尼启则的电报中说:“请把11集团军留在格鲁吉亚,无论如何要尽快以格鲁吉亚的租让项目和锰矿石等等从国外换回粮食。”这表明当时的苏俄(   )
    A、实行余粮征集保证粮食供应 B、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 C、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国民经济 D、通过物资交流换取苏俄和平
  • 10. 1881年3月8日,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到,传统的农村公社有可能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基础。但是马克思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在前资本主义的俄国革命与西欧工业化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同时爆发的情况下,才能将俄国的这种长处转变到社会主义的目标上去。这可以用来说明十月革命(   )
    A、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成为建立新型政权的尝试 C、奠定了近代工业化的基础 D、引领俄国走向近代化道路
  • 11. 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切身体验和一心想要把俄国变成世界革命出发点的渴望,使列宁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迅速巩固政权和改造俄国,使之适应革命所需。因此,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要经过一个暴力和专政的过渡时期的观点高度重视,却明显地不重视马克思的生产力观点。这反映了(   )
    A、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足 B、革命实践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马克思的过渡理论不适于俄国 D、直接过渡是特殊时代环境的产物
  • 12. 在苏联,1931年农产品价格水平只相当于一战前的50%,同时土地税高达战前水平的22.6%;1932年9月,农民出卖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为59,而购买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21。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产品的过剩造成了价格下跌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 13. 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莫斯科市政建设和苏联市政建设的发展》的决议中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城市和建设设计新城市……要在农业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城市。”这一决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B、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发展市场扩大生产 D、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
  • 14. 1921年,苏俄废除了工业企业国有化法令,规定部分企业可以出租或出让。如允许德国人在莫斯科的近郊制造飞机,在中亚建造生产大炮的工厂。苏俄此举(   )
    A、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B、凸显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C、旨在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 D、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 15. 1926年,苏联某经济学家指出:“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一强 调国家通过命令重新分配国民收入,把资金从农业方面抽调到工业方面,以保证工业的高速发展。”这一理论的实践使苏联( )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快速走出了经济大危机

    ③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④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20世纪苏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把各种工业托拉斯、商业辛迪加和国营商店改为经济核算制,在各地区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以及缩小“剪刀差”、加强国营商业公司与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联系等。这些措施(   )
    A、是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B、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 C、实现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D、恢复自由贸易缓解了社会矛盾
  • 17. 中国关税自主运动,主要可分为两大阶段:1902-1917年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第二阶段为1918-1927年,其主要表现变化为要求制定国定税则。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包括关税自主等在内的7项希望条件,其中涉及到关税方面的有4点要求。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共同要求   B、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北洋政府出于财政上的需要   D、中共领导全国工农反帝斗争运动的推动
  • 18. 二月革命后,列宁认为俄国工兵代表苏维埃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同一类型的政权,并依据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机构”的论断,提出工兵代表苏维埃“应当看成起义的机关,革命政权机关”。列宁的主张(   )
    A、表明革命起义的机关已经成立 B、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是对马克思暴力学说的机械复制 D、体现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考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反战的会议上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

    材料二:

    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列宁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列宁认为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
    (2)、材料二中列宁演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 21. 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

    材料: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苏联)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卢布贬值严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粮食紧张、生活用品奇缺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货币改革以实现商品的自由买卖。通过没收地主、资产阶级和教会的财产也为国家银行积累了较充裕的资金。1921年4月中旬,财政委员会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拟规定货币改值的比率为1:1000,并在各地同时开始改革;当月下旬,列宁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强调了商品货币关系对于恢复经济的重要作用。1922年10月,苏维埃政府授权国家银行发行切尔文券,规定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4234克,并继续发行新的苏维埃纸币,逐渐按照比价依次以新版卢布兑换旧版卢布。苏联成立伊始,流通领域形成了切尔文券、苏维埃纸币、卢布国库券、金卢布国库券和小额兑换券等多币并行的局面。改革期间,政府有针对性地发行各类纸币,充分利用其各自的特点全面地消除了通货膨胀。

    ——摘编自王小龙《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苏俄)货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苏俄)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启示。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二:过去的一年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条战线上都发生大转变的一年……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内大体上已经顺利解决了重工业基本建筑工程资金积累问题,实行了发展生产资料制造业的加大速度,造成了我国变为五金国的前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转变,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二周年而作)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转变”是如何“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是如何使小农国家发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