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2-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 1948 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 ‘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意识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
“大美学”主张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当我们在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时,就是要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材料二: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摘自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升华。 B、生活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美学,它既关注对“审美生活”的学理探讨,也关注践行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C、西方提到“东方美学”概念后,东方才审视自身美学传统并形成了“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韩国美学重‘线’”的基本认识。 D、在朱光潜看来,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以生活的情趣愈丰富,人生就愈富有艺术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并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B、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同样需要我们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 C、崇尚有“品质”的生活的人,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就会与“美的生活”背道而驰,终将体味不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感。 D、朱光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意在鼓励读者去懂生活,去流连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在生活中享受自由和幸福。(3)、材料一谈到“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这一点的一项是( )A、传统服饰“汉服”破圈生长,山东曹县抓住机遇,打造“中国汉服之乡”。2021年5 月山东曹县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 B、宜昌市政府召集专业团队,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江南牛扎坪村规划江南花谷、红叶山庄、长江力量广场等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宜昌后花园”。 C、在高速发展时代的当下,人们开始提倡“慢生活”,关注心灵、环境及传统,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D、COSPLAY 兴起,年轻人用服装、饰品、道具扮演动漫作品、游戏及古代人物角色,通过角色互换来舒解自己。相关的产业也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4)、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哪些力量?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2.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
山谷风
赵万里
山间路上,杂树丛生,刘少奇和阎大勇边走边谈。
初夏的平山,山色青青,荫绿四野。
旺盛的草木,也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宽厚和富庶。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滹沱河两岸便有了人烟。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商汤之祖就是在此地发祥。经春秋,历汉唐,这里先后又被称为蒲吾县、房山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县。
阎大勇望望刘少奇:“听山里老人们说,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山,后来唐朝的时候,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 山’三个字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哩。” 刘少奇颇有兴致:“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
阎大勇也笑了:“只是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洋鬼子就在这儿设了大本营,向井陉、娘子关发兵哩。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打起来了。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
平山,经年战乱,兵戈不断,使得滹沱河两岸血雨腥风,草木皆惊。尤其是1937 年秋,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地主武装也乘兴作乱,使这一方水土满目疮痍,饿殍遍野。虽说太行山麓年年返青,却如忧乱伤怀的古人所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这后山上,还真有个白毛仙姑洞。起初,山里人不知道那里住的是个受苦的佃户女儿,只道这地方,又多了个云游的仙姑呢。”
刘少奇望望后山,很感慨:“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不平事啊。”
阎大勇点着头:“那出戏,我在县上也看过。可不,没兴土改那会儿,挣着穷命种一年。地,到年根儿下,还是交不起地租,就差和杨白劳一样喝卤水了。” 临近山顶,山路也越发崎岖,阎大勇紧走几步,回身伸出了手……
…… 伴着鸟语松风,刘少奇和阎大勇渐渐接近了山顶。
绕过青石岩,拨开灌木丛,抬头看,瓦蓝瓦蓝的天空,仿佛一伸手就能叩出声来。
绵绵群山,终于一望无边地铺展在眼前了。
阎大勇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刘少奇:“吟子上风大,找块地儿坐吧。”
平山,层峦叠嶂,沟川交织,它东接获鹿,南连井经灵寿,西邻山西盂县和五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一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沿着山脚,依稀可见黄沙铺就的河道,曲曲折折,蜿蜒而去。
刘少奇感叹着:“哦,那就是滹沱河吧?” 阎大勇也正眼望着河道,呆呆地出神。刘少奇看看阎大勇:“怎么?”
阎大勇缓过神来,冲刘少奇笑笑:“哦,没啥,胡乱想哩。这滹沱河,有脾气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赶上发大水,能把村子淹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吓唬孩子,说声‘滹沱河来啦’,孩子当下就不敢啼哭了。” 刘少奇也笑起来:“到底是山里的河,有性格啊。”
滹沱河,古称禹贡九州陡骇河,又名恶池,别称亚沱。汉明帝永平十年,始称滹沱河。
它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孤山,流经雁门关、代县、定襄、五台,由孟县阎庄入河北平山,随山就势百转千回,在平山县境内就有十二条肋肢河,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暴发,河谷横溢,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滹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过;之后,冰河迅即化开,浪卷黄沙滚滚而来,咆哮声十里可闻,追兵只得望河兴叹。阎大勇笑笑说:“早年间,平山县兴办了不少义学,教书先生把唱滹沱河的古诗,都编成了教材,一来二去,山里的后生们,识字不识字的,都能念出几首古诗了。
刘少奇来了兴致:“哦,还记得吗?”
“我念的是咱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冬学,识字课本都是新编的。”阎大勇说着,低下头想了想,“当年又学里传下来的,有一首还记得,听说是《全唐诗》里的,胡曾的
《咏史诗·滹沱河》,说的就是这滹沱河水结冰的事儿。” 阎大勇望了望蜿蜒的河道,轻声念起来: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刘少奇听着,轻轻点点头:“是啊,回过头看看,各朝各代,兴衰更迭,不能不让人感慨呀。咱们要做的事儿,很多呀。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的命运……” 山下,田地纵横,覆盖着青绿的庄稼。
阎大勇顿了顿,又说:“可过去这地呀,都姓东家的姓。1938年,咱抗日民主政府兴‘二五减租’,大伙儿才觉得有了奔头,西柏坡也就在那年建了党支部,不少青壮年都报名参了军……” (赵万里《西柏坡》,有删改) 文本二:
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单纯注重史诗性不同,与上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说主观勾兑历史迥异,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虽然史诗类作品仍然是创作的基本类型,但是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某些新的色彩。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克服了以往小说英雄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平面化倾向,而强调人物心理性格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突出了人性的生动与深刻才呈现出追求个性化的特点,作家们在拓展创作视野追求个人风格中,使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在继承叙事传统中拓展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写安禄山造反,朝廷下令更改带有“安”“禄”“山”的地名,意在揭示唐朝廷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 B、文本一中后山上白毛仙姑洞和白毛女的相关故事情节,给文章增添了几丝神话色彩,使得表达神秘而浪漫。 C、文本一中阎大勇与刘少奇的对话体现革命领袖时刻惦记着百姓,彰显革命领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D、文本一写阎大勇回忆并念起小时候教书先生所教的诗歌,流露出他对先生深切的怀念,对儿时生活的眷恋。(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为下文写刘少奇与阎大勇谋划土地革命奠定感情基调。 B、文本一多处插叙滹沱河的传说,既补充了滹沱河的相关信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厚重感。 C、文本一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突出刘少奇和闫大勇同志高瞻远瞩、心怀苍生的革命先行者形象。 D、文本一以两位领导人物的对话为线索展开情节,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使得主题更加鲜明。(3)、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 (54分)
-
3.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质胜文则野(《论语》):质朴,朴实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 C、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 D、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人质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服阕:古代居丧时穿丧服。古代官员如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5. 文言文阅读
伍员①奔宋,道遇申包胥,谓曰:“楚王杀吾父兄,为之奈何?”申包胥曰:“呜呼!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则为无亲友也。子其行矣,吾不容言。”子胥曰:“吾闻父母之仇,不与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与同域接壤;朋友之仇,不与邻乡共里。今吾将复楚,以雪父兄之耻。”申包胥曰:“子能亡之,吾能存之;子能危之,吾能安之。”伍员奔吴。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湖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子胥入船。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节选自赵晔《吴越春秋》)
【注】①伍员,即伍子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 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B、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C、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D、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戴天履地”与“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两句中的“履”字含义相同。 B、“今我已亡矣”与“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C、“求之树下”与“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求”字含义不同。 D、“价直百金”与“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劝学》)两句中的“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包胥说,如果让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就是陷伍子胥于不忠;如果不让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就是陷伍子胥于不友。在两难选择中,申包胥没明确表态。 B、当伍子胥表明与楚王不共戴天、誓为父兄报仇雪恨的态度时,申包胥也亮明自己的立场,表示如果伍子胥危及甚至灭亡楚国,自己就会全力拯救楚国。 C、渔父看到伍子胥饥饿的样子,就让他在树下等候;一会儿工夫,渔父给伍子胥带来吃的喝的;渔父看到树下没了人,就高声唱喊,如此反复两次。 D、为报答渔父的救命之恩,伍子胥解下七星宝剑赠给渔父;渔父以楚国捉拿伍子胥的高赏格与七星宝剑对比,表示自己并非贪图钱财,拒绝接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子胥入船。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和秦太虚梅花①(节选)
苏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②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官黄州时期。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旁,苏轼曾任杭州通判③畀:给予;昊:广漠的天宇,苍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情立马待黄昏”交代了赏梅的时间,表现出即便黄昏时分,诗人也要赶往江边驻马欣赏梅花的兴致。 B、“竹外一枝斜更好”用语平易却极富意趣,既勾画出梅花斜倚修竹幽独娴雅的神韵,又暗合诗人落寞的情怀。 C、“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诗人迁谪辗转之愁;“十年”突出与佳人分离时间之长,抒发诗人的相思之苦。 D、最后两句感慨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将残留的梅香交还给苍天,本诗以此作结,曲尽意致,耐人寻味。(2)、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咏梅花,请简要赏析。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坐池上用简斋韵①
朱槔②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沈北岭鱼方乐③ , 月过秋河雁未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④万死台。
【注】①简斋:即陈与义。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②朱槔(ɡā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③鱼方乐:《庄子·秋水》: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④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后援乏城陷,巡、远皆不屈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边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象。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 名篇名句默写(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2)、 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3)、 《春江花月夜》中运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深沉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 “ ??(4)、 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5)、 高适的《燕歌行》中“ , ” 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6)、 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7)、《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 。(8)、《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9. 阅读
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______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时代发展进步,生活_______,人们勇敢地追寻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也更加自信地做审美风尚的引领者。这成为国潮设计______的深层原因。
不仅国潮设计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美的追求。审美风尚与国潮设计良性互动,推动设计理念迭代更新。近年走红的国潮设计作品,往往超越了对传统符号元素的简单拼贴,深入到中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内里,结合当代生活之“用”进行转化,因而具有持久生命力。
扎实地从文化中汲取营养,热情地用创新开辟未来。国潮设计从“古”走来,___ 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社会情感和时代新风。优秀的国潮设计,( )。在这个意义上,国潮设计贯通着我们的文化精神、美学风格和时代气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凸显 蒸蒸日上 蔚为大观 承续 B、突显 蒸蒸日上 蔚然成风 承续 C、凸显 节节攀升 蔚为大观 延续 D、突显 节节攀升 蔚然成风 延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意蕴的是“物” B、“物”传达了精神旨趣和审美意蕴 C、使得精神旨趣和审美意蕴通过“物”传达了出来 D、通过“物”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意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潮设计不仅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表达对美的追求,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国潮设计不仅可以是艺术品,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魅力,表达对美的追求,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C、不仅国潮设计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还可以是艺术品,表达对美 追求,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D、不仅国潮设计可以是艺术品,表达对美的追求,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穿在身上、用在日常。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骨”的意思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具有别样的人格魅力。就如专家刘强教授的观点:“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风骨会深深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