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同步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B、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是高原山地气候 C、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
  • 2. “辽阔草原美丽山冈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灿灿挂在蓝天上”,一首《草原牧歌》唱出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读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情况推断,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关于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①一②—③方向,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③地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C、大部分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 D、可观赏沙漠景观,也能欣赏到伊犁的薰衣草花海,喀拉峻的空中草原
  • 3.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所在的地形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
    (2)、图中①→②→③降水量逐渐(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 4.  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设计时速200—250千米/小时,是国内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关于兰新高铁沿线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A、可见大面积柑橘林 B、既可见冰川,也可见荒漠 C、地势平坦,草原面积广阔 D、均位于我国的第二阶梯上
    (2)、 兰新高铁的通车对西北地区发展意义重大,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善了西北地区的铁路网 B、加快了新疆天然气资源外运步伐 C、增加民族团结,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将有利于丝绸之路再度繁荣
    (3)、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件 C、水源条件 D、土壤条件
  • 5.  坎儿井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个部分。坎儿井普遍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坎儿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在湿润地区 B、竖井主要是防止水分蒸发 C、暗渠主要便于坎儿井的维护 D、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2)、 坎儿井分布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水源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 6.  读“我国西北地区东、西景观差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的自然特征是(   )
    A、湿润 B、半湿润 C、干旱 D、半干旱
    (2)、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变化的规律大致是(   )
    A、荒漠草原—草原—荒漠 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3)、 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事物的是(   )
    A、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B、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C、雅丹地貌 D、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 7.  下图为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西北地区降水“东多西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地势
    (2)、 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②深居内陆,且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3)、 受降水分布规律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植被类型从东到西依次是(   )
    A、草原、荒漠、森林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森林、草原
  • 8.  河西走廊被称为“玉米种子繁育黄金走廊”,这里多风、多晴天。独特的自然环境使玉米种子在短时间内快速脱水,正常情况下可储存三年。读河西走廊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河西走廊气候特征的是(   )
    A、 B、 C、 D、
    (2)、 河西走廊有利于玉米种子储存的自然条件是(   )
    A、湿润 B、干燥 C、高温 D、严寒
    (3)、 该地区人口、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其水源主要来自(   )
    A、大气降水 B、河流湖泊水 C、冰雪融水 D、深层地下水
  • 9.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西北地区的景观自东向西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2)、造成西北地区东西向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气温 D、降水
  • 10. 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 11. 新疆采用大规模、机械化、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棉花产业。2020年新疆棉产量达516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87%。读“新疆棉花主要产地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新疆棉花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劳动力丰富 B、技术先进 C、水源充足 D、光照充足
    (2)、读图,关于新疆棉花分布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在高原地带 B、围绕铁路沿线分布 C、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 D、新疆南部分布面积小
    (3)、新疆发展棉花为优势产业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②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③为纺织企业提供大量的生产原料④造成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 下图为中国西北地区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发展种植业的灌溉水源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丰沛的大气降水 B、乙地—地下水 C、丙地—祁连山冰雪融水 D、丁地—塔里木河
    (2)、呼和浩特、上海均是我国主要纺织工业城市。与上海相比,呼和浩特的纺织工业中比重更大的是(   )
    A、棉纺织 B、毛纺织 C、麻纺织 D、丝纺织

二、综合题

  • 13. 读“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该区域的河流多为(内流河或外流河)。
    (2)、图中沿着A→B→C的方向,降水逐渐 , 主要原因是
    (3)、C省区的地形特点是;该省区联系东部地区的铁路干线是

    A.包兰线     B.陇海线     C.兰新线       D.青藏线

  • 14. 读“我国西北地区”,完成下列问题。

    (1)、本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级阶梯,图中丙所在的地形区是
    (2)、该地区以气候为主,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 , 在该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本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外流河)。
    (3)、新疆人们赞美自己家乡的一段歌词:“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农田,积雪融化灌农庄……”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本区域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是;制约新疆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条件,绿洲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4)、A、B、C景观中与甲地的植被类型对应的
    (5)、从气候条件分析,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 15. 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照片A的拍摄地点是图中的(选填“甲”“乙”或“丙”)。
    (2)、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这里有两大牧区。
    (3)、丙区域的河流为(选填“内 流河”或“外流河”),其河水主要来源于
    (4)、图中引黄河水灌溉的地区有 , 自古以来,这里被誉为“塞外江南”。
    (5)、丙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请简要分析该地适宜大规模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
  •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西北内陆的重要省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从托克逊出发,开启新疆地理研学之旅。阅读“新疆研学路线图”和“草方格沙障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揭秘中国“干极”
    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试分析其降水稀少的原因。(答出两点)
    (2)、参观瓜果之乡
    新疆的哈密瓜、葡萄等瓜果因甜度高、口感好深受同学们喜爱。从气候角度分析新疆瓜果品质好的原因。(答出两点)
    (3)、翻越天山
    沿独库公路(独山子——库车)翻越天山时,山脚下酷暑难耐而山顶却白雪皑皑,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4)、考察和田河
    和田河因和田玉而闻名。该河夏季日出前后流量小,下午流量大,冬季会断流。据此判断影响和田河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5)、古城寻踪
    研学时发现沙漠中散落着古城遗址。查资料得知这里曾经是绿洲,因水源枯竭,绿洲逐渐变为沙漠。由此推测这里曾经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6)、探究治沙方式
    草方格沙障是当地常见的固沙工程,人们将秸秆、芦苇等插在沙土中,制成沙障,呈方格状设置在公路两侧,阻挡风沙。同学们设计了三组实验,实验效果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这三组实验的探究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