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 5 课《驿路梨花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máng)        子(jūn)        简(lòu)        悠(xián) B、(shēn)        密(mòu)    花(bàn)    峭(dǒu) C、子(jǐ)        恍(hū)        走(niǎn)    驿路(yì) D、香(pèn)        修(róng)    四(yì)        子(zhài)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B、金秋十月,玄武湖桂花盛放,芳香四溢醉游人。 C、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  任务。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B、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身穿花衫的一个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用来聊天,还能用来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 5. 选出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B、他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笔墨,写了充满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文章。 C、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D、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 6.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 7.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 8.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以梦境虚写,自然美衬托人物美,香气四溢的梨花和美丽的哈尼姑娘相映生辉。) B、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巴得好,含蓄得好,当时鲁迅处境险恶,为了安全,不能道破。) C、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她是一个波兰人,在波兰长大,因此在法国工作并非理所当然,因此说这是奢望。) D、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用具体的切身的感受来说明小茅屋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温暖,是对雷锋精神生动形象的赞美。自然引出对小茅屋主人的追寻。)

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高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什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简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简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晴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荣,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结合选文看,第一二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选文是按照由、由的顺序 ,对小茅屋进行细致描写的。
    (3)、文中“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相大的字",“主人”为什么要将字写得“粗大"?结合小屋的布置来看,你觉得小屋的主人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0. 课文《驿路梨花》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梨花朵朵开

    搬进新小区后,每天晚饭后,张玉宁都会和妻子一起带着儿子到小区旁的公园里走一走。公园不大,但城里寸土寸金,闹市里有这么一角绿地,已经算很奢侈了。而且,公园内居然还栽着两棵梨树,对他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

    这年春天,出差一周,回家后再到公园,走到梨树旁的时候,张玉宁惊喜地发现,一树银白,芳香扑鼻,洁白的梨花已然绽放。他停下脚步,抬头打量着梨花,久久不动。妻子问他怎么了。张玉宁告诉妻子,自己的老家是梨乡,有着大片大片的梨园,每当梨花开放的时候,一望无际,满目雪白,非常壮观。顿了顿,他又说,自己小时候曾在院子里栽下一棵梨树,如果现在还在的话,一定也开花了。

    妻子知道他想家了,就说,那你就回老家去看看呀。

    这句话像一支箭,一下子刺到了张玉宁的心。因为,他已经十年没有回过老家了。

    张玉宁是个孤儿。

    二十年前,他的父母就在车祸中一起去世了,那年,他七岁,妹妹刚刚两岁。由于无亲无故,邻居吴伯收留了他们。妹妹喊吴伯为爸爸,他却改不了口,像以往一样喊吴伯为伯伯,喊吴伯的爱人为婶子。吴婶是个盲人,他们有一个叫明明的女儿。

    在吴伯家里,张玉宁早早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从上初中起,吴伯就把他看成了一个成年人,上学之余,他还要做家务、干农活,每到星期天,他和妹妹还有明明就被吴伯带到梨园,拔草、施肥、打药,一身泥一身汗。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十七岁,被一个城里来的远房亲戚改变了。

    那天,表舅突然坐车来看望他们兄妹。当时,吴伯正带着孩子们在烈日下为梨树打药,表舅很气愤,责问吴伯:“他还是孩子,你怎么让他干这么重的活儿?你这是虐待。”吴伯结结巴巴地解释:“农村的孩子都这样,从小就要帮着家里干活,小孩子锻炼一下没有坏处。”表舅气冲冲地说:“我问你,孩子们才多大啊,你就把他们当苦力使?你自己的亲生孩子你舍得吗?”吴伯指了指旁边同样晒得跟泥鰍一样的女儿明明,想分辩,但表舅根本不听,冲过去,拖着张玉宁和妹妹的手,说:“咱们走!”

    从表舅嘴里,张玉宁才知道,原来吴伯并不是白白养活他们两个,政府有孤儿补助,每个月都会为他们兄妹发一笔生活费,自然都是落在了吴伯的手里。表舅愤愤地说:“既然是你们的生活费,就应该用在你们的身上,可看看你们吃的、穿的,那钱都用哪去了?肯定是被他私吞了,他收养你们,是想靠你们两个赚钱呢。“

    表舅决定带两兄妹到城里生活。不过,由于表舅只是远亲,只要吴伯不同意,他是带不走他们的。在表舅的授意下,张玉宁一纸诉状把吴伯告上了法庭,不但要求解除收养关系,还要求吴伯返还这些年政府发的孤儿补助。另外,还要求吴伯给一笔钱,作为自己兄妹这些年为他干活的补偿。

    吴伯接到法院的传票,了解了他的诉讼要求后,一下子就垮了。乡亲们打抱不平,让吴伯和他们兄妹打官司。乡亲们说:“你怕什么?行善还行出罪来了?你为他们两个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到你家的时候,那个小的还不会走路呢,现在翅膀硬了,会飞了,就想把你甩了?要走也可以,但要让他们拿这些年的抚养费。”吴伯苦笑着说:“抚养他们是我自愿的。再说孩子们都不懂事,是被大人撺掇的,等他们长大了,有了孩子,我想他们一定会明白的。

    吴伯不想上法院,说都是他的孩子,孩子再错,做父母的也不能较真。吴伯答应了张玉宁的全部要求,果真拿出了一个存折,里面存着他这十年中为张玉宁兄妹领的补助,一分没动。吴伯说这笔钱是为兄妹存的,准备过些年为玉宁盖栋房子,成个家。

    表舅一脸鄙夷,冷笑道:“谁信啊?要不是我揭穿,俩孩子肯定被蒙在鼓里,永远都不会知道有这笔钱。”

    离开吴伯后,张玉宁和妹妹跟着表舅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十年。张玉宁打工、结婚,两年前,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当上爸爸后,妻子发现张玉宁添了个新习惯,常常看着儿子发呆。妻子问他想什么,他感慨道,养个孩子,怎么这么累啊?妻子笑:“你以为像养猫养狗啊,知道为人父母不容易了吧?”

    张玉宁一声叹息。是啊,太不容易了,有一次儿子发烧,他吓得两天两夜都没有睡。他终于明白,是自己错了,自己错怪吴伯了。到吴伯家生活的时候,妹妹才只有两岁,试想一下,拉扯抚养两个不懂事的孩子,需要操多少心、消耗多大的精力呢?真是笑话,自己不但不知感恩,还竟然混蛋到要吴伯付给自己钱。想到这些,他就感到无地自容。他很想回去看看吴伯,说声对不起,但是,他觉着自己不可饶恕,实在没脸回去。

    梦里,常梦到梨花绽放,醒来,眼中湿润。

    又是一年春天。这一天,张玉宁正在上班,一个多年未见的同学突然来找他,说前天自己在村口等车的时候遇到吴婶,她央求我说如果遇到你,就让我给你捎句话。

    “什么话?”

    “她说你当年在院中种下的那棵梨树今年早早开花了,如果你有空,就回去看看。”

    张玉宁心中一颤,眼里突然发酸。同学告诉他,吴伯得了病,时日无多了,他可能想在临死前见你一面,所以这几天吴婶天天去车站,逢人进城,就央求人家给你捎句话。

    张玉宁再也控制不住,他不再犹豫,请了假,当天就回了老家。

    吴伯还是住在那个低矮的老房子里。

    正是四月阳春,自己小时候亲手种下的那棵梨树上,一朵朵梨花正开得热烈。

    吴婶听到脚步声,打开门,问:“谁呀?”

    张玉宁的眼泪流了出来,一时说不出话来。

    吴婶侧耳聆听,刹那间,她激动起来,颤声问:“是……玉宁吗?”

    张玉宁哽咽道:“是,是我,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吴婶笑了,抹了把泪:“我怎么能听不出?你是我的孩子啊,喘气的声音我都能辨别出来。”

    屋里,传来吴伯虚弱的声音:“玉宁,是玉宁回来了吧?”

    张玉宁再也忍不住,冲着吴婶,冲着屋里,第一次喊出了:“妈、爸——”

    (1)、请从张玉宁的视角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父母因车祸去世,“我”和妹妹被吴伯收留。

    十年后,“我”身为人父,发现养儿不易,内心感到悔恨。

    (2)、请给文中画线句做批注。
    (3)、本文多次出现描写梨花的语句,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梨花有何意蕴。
    (4)、请以“大爱”为关键词,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

  • 1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散文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