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寒假衔接专题练习:12 阅读理解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诗歌鉴赏

  •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本诗作者是 (朝代)诗人
    (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描写对象,而是展现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 B、第一、二句描写景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表现了江南的春天秀美明丽的风光。 C、第三、四句掩映在江南烟雨中的佛寺为江南的春天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之感。 D、诗中“千里”一词是夸张,突出江南春来,遍地生机;“四百八十”是实指,强调了佛寺之多。
  • 2. 诗歌阅读《七律.长征》
    (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本诗的作者是 , “七律”是 , 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共句,“长征”是诗的
    (3)、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过五岭    越     渡    抢    翻

    (4)、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长征中的五个“点”,诗句“”则是对“面”的描写,即全诗的中心句,这种写法叫““。
    (5)、本诗中所写的五岭和是“千山”的代表,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我们通常用”万水千山“或” “来形容山多、水多,像这样含有“千”和“万”的词还有很多。如,当我们感到事情头绪很多,纷繁复杂时,用“”;当兵马众多时,用“”;当差别很大时,用“”。
    (6)、作为诗人,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形象;云崖的“暖”和铁索的“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的喜悦和的惊心动魄。但有人说“鸟蒙磅礴走泥丸”中的“走”应改为“爬”或“翻”,这才符合诗句的意思。你认为哪个好?请说说理由:
    (7)、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精神。
    (8)、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 3. 把诗歌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试着从色彩角度简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4. 古诗赏析。

    (甲)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尤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______。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才思:才华和能力。③天街:京城街道。④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⑤绝胜:远远胜过。

    (1)、从“不久归”可以看出,可以作为甲诗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新春 C、早春 D、立春
    (2)、按照押韵规律,乙诗括号里的字应为“.”, 读作“”。(   )
    A、宫gōng B、都dū C、城chéng D、京jīng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足描写春景。甲诗中,“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能“解”,而且还有“才思”想象之奇,实为诗中罕见;乙诗将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是为春天增添一景,虽然不算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乙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景色。
  •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作者由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词的意思。
    (5)、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 6. 诗歌鉴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两句展开的。其中““和“”两个词语表现出了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4)、有同学设计了下面这副对联,以表达对长征的敬意。在对联横线处填入短语,内容和形式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红军长征,跋涉①      , 丈量②     

    下联:志士苦战,历经③      , 魂舞④     

    A、①九死一生,②千山万水,③神州大地,④华夏长空 B、①千山万水,②神州大地,③九死一生,④华夏长空 C、①千山万水,②华夏长空,③九死一生,④神州大地 D、①神州大地,②华夏长空③千山万水,④九死一生

二、文言文阅读

  • 7. 文言文阅读。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不亦

    人不知而不

    吾日三吾身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用文中字词概括,“吾日三省吾身”从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 8.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 , 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乐均《耳食录》)

    【注释】①[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②[厌]饱食。③[腥膏]鱼和肥肉。④[毡罽(jì)]毡子和毯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破家良猫 

    ②鼠以故

    (2)、对句中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又不养猫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B、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又养猫了,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C、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再也不养猫了,以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D、这人十分生气,于是不再养猫了,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3)、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获知的人生之理是
  • 9. 文言文阅读

    张乖崖严惩污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bìn)旁巾下有一钱,诘(jié)之,云:“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hé)。崇阳人至今传之。

    注释:①[巾]头巾。②[诘]盘问。 ③[勃然]气愤变色的样子。④[仗]拿着。⑤[申]详细说明。⑥[劾]揭发罪行。

    (1)、“一钱何足道”中的“何足道”的意思是( )
    A、值得一说 B、不值得一说 C、不值得一说吗 D、值不值得一说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你认为张乖崖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理解。
  • 10. 阅读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賭:看见。②烹:烧煮。③舒雁:行动舒缓的大雁。④燔:烧,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弓射之

    竟斗而讼于社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请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则寓言,让你想起哪个成语或谚语:
  • 11. 阅读下列小古文,回答问题。

    寇准读书

    初,张咏(yǒnɡ)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liáo)属曰:“寇(kòu)公奇材,惜(xī)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shǎn),咏(yǒnɡ)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zhànɡ),大为具待。咏(yǒnɡ)将去,准送之郊(jiāo),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yù)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①僚(liáo)属:同僚下属。②出陕:出使陕西。③适:恰好。④罢:罢官。⑤严供帐:隆重设宴。⑥具:准备酒食。⑦谕:领会。⑧谓:教导。

    (1)、结合上下文及注释,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概意思。

    ①何以教准?

    ②此张公谓我矣。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 12. 课外文言文练习。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注释]

    ①以:因为。②铤:同”锭”,古代货币单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见一客来濯   足:

    , 遗所提囊   去: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华估计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B、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C、王华计算他酒醒后一定再回来。 D、王华计算他酒醒后必须过来。
    (3)、从文中看,“其人喜”的原因是
    (4)、则故事中,王华具有的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现代文,完成各题。

    仙姑献寿

    丁立梅

    ①我整个人匍匐在草地上,拿手机拍一丛宝盖草的时候,有些心猿意马地想着:人类有时真是无聊无趣得很哪,什么事儿都喜欢搞出个名次来。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谁冠军,谁亚军,谁季军。有时还为此争得头破血流的,有意思吗?实在没意思。哪有这些花来得自我、诚实,它们爱怎么开,就怎么开,爱开成什么样儿,就开成什么样儿。可笑的是,人类也给它们排了名,分出上中下的等级来,又搞出一个十大名花排行榜,位列第一的是兰花,第二是梅花,第三是牡丹……唉,他们问过花的意见没有?对于花们来说,每一个都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不好拿来比较的,没有谁比谁更尊贵,或是更卑微。拿我眼前的宝盖草来说,它的花真的美得奇异哩,是绝不比兰花、梅花、牡丹逊色的。

    ②路边有人看我久久趴在那里,实在没按捺得住他的好奇心,走过来看,问我:“你在做什么?”我说:“在拍花啊。”他大大吃惊:“花?哪里有花?”唉,人的眼睛啊,这么漂亮的花,他却看不见。我在心里暗暗叹息一声,只好直起身子,指着宝盖草给他看:“喏,这不是花吗?”

    ③那人大概是第一次看见宝盖草,他瞪大了眼,看着,“哦”一声,自言自语道:“真想不到,这野草的花,还真是漂亮。”我索性好人做到底,告诉他,这花有名字哩,它叫宝盖草,宝贝的“宝”,红盖头的“盖”。

    ④事后我想起这段小插曲,很为自己的小聪慧得意了一下,它是盖着盖头的宝贝呀,想来那个人这辈子也不会忘记宝盖草了。

    ⑤宝盖草是没有红盖头的,却有绿盖头。它的叶子以茎为轴心,绕茎一周长着,恰似绿盖头,又像观音打坐的莲花座。一茎上,总有三四个这样的“绿盖头”或是“莲花座”,那些小花朵是以这个为舞台,在上面轻歌曼舞的。

    ⑥宝盖草的花是玫红色的,特别艳丽。花朵的样子很可爱,像极一个小姑娘踮着脚尖,提着一兜的东西,想要送给谁。我想起小时家里土墙上贴的一张《仙姑献寿》的年画来。年画中,几个小仙姑发丝飞扬,霓裳飘拂,她们手提果篮,给王母娘娘献寿。那低眉浅笑的样子,真是迷人。我睡觉的床头,正对着贴着这张画的一面墙。我晚上睡觉时,看几眼小仙姑再入睡。早上一醒来,首先是要看一眼小仙姑们的。哦,她们好好在着呢。我这才慢慢起身穿衣裳,一天都愉快极了。

    ⑦城外人家的农田边也有不少的宝盖草,我每次走到那儿,都要去问候一下它们。从三月到四月,再到五月,甚至到六七月,它们都在源源不断地开着花。花朵们穿一身玫红的衣裙,提着一兜的东西,匆匆忙忙要赶往哪里去。我戏称它们小仙姑。它们一定是要去赴谁的寿宴了。

    (1)、“问候”在文中的意思是
    (2)、针对"仙姑献寿"的题目,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突出了年画带给我的愉悦之情。 B、指小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幅年画。 C、表现了我对宝盖草的花的喜爱。 D、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第①~⑥段围绕宝盖草,主要写了: ;我向路人指认宝盖草;
    (4)、修辞的角度,写出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从全文看,第⑦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4. 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各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

    ③“读书!”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⑤“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⑥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⑦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三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 D、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所提到的四件趣事。
    (3)、请从修辞手法和感官的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传神描写要表现什么?选文第⑦段“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句中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 1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①“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

    ③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初见书架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这一句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3)、在书架的制作时和完成后,作者分别写了下面两句语句,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

    ②那欢喜,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4)、在第⑯段作者称这个书架为“久违的老友”,到了文末第⑱段中,却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
  • 16.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狼牙山五壮士

    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③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他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第⑥段“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中所指的任务是
    (2)、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其作用。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3)、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并没有直接描写五壮士的表现,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作者对马宝玉等人的称呼经历了以下变化:

    第②段:“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第③段:“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第④段:“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称呼变化的原因。

    (5)、下列名句中不能用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的一项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7. 阅读小说《八月的阳光》,回答问题。

    八月的阳光

    ①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

    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③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 , 小秋也一愣

    ④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⑤八月的乡村,最富裕的是阳光,而最贫穷的是金钱。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⑥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⑦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⑧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 2000 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⑨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⑩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 元,学校来的。附言栏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颤动着,发不出声音。

    ⑪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⑫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⑬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⑭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模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⑮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 200 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一行深深的脚印出神。

    (1)、用简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父子筹借学费→

    (2)、联系上下文,对第③自然段中“一惊”和“一愣”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兄弟俩因为都收到通知书而吃惊 B、兄弟俩因为彼此考的学校好而吃惊 C、兄弟俩因为上学费用太贵而吃惊 D、兄弟俩因为八月的阳光太烈而吃惊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小夏在沉默时会想些什

    么?试着写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4)、从全篇看,文章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外,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小说中写到许多人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结合小说中外貌、神态、言行等

    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 18. 阅读《草原野花》,回答问题。

    草原野花

    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里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了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

    面对蓝天、碧草、白云,我像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好静下心来,品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朵,大片大片燃烧着的野花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我在草原腹地眺望远方,前面缓坡上浮起一层紫色的雾,走近才看清那里开满了紫色的野花。这不知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是由无数细小如米粒的花聚合而成,像一个紫色绒球,十分可爱。

    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儿也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

    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

    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1)、根据解释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示“看”的词语。

    ①从高处往远处看。

    ②仔细地看。

    (2)、初到草原时,作者的感受是:
    (3)、对短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说明了野花很快就枯萎了。 B、“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写出了野花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 D、这句话写出了野花顽强的生命力。
    (4)、写出你对“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了它”的理解
    (5)、你眼中的野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写一写。
  • 19.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

    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

    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

    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

    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的《经典和我们》

    (1)、周国平认为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2)、根据材料,你发现周国平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是怎样的?
    (3)、周国平认为经典图书适合精神漫游,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选择一本古今中

    外的经典图书,谈谈你的体会。

    我选择《》,阅读后,我的体会是

  • 20.
    买米
        ①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我走到窗前,噢!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匆匆走出办公室,快速走向停车棚。偌大的停车棚里只剩下我那辆破自行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②或许是速度太快吧,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竟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
        ③到商城附近一家米店,我喊一声买米啦。一中年男子应声而至。我说:“称三十斤本地米吧!”“好!” 店主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十四斤整,九毛四一斤,收您二十八块!”末了补一句:“看一下秆,不少您一两。”我递上一张百元面钞:“算了, 不看了,快将袋口捆好。”店主麻利地将米袋绑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递给我一叠零钱:“你数一数, 七十二元,不少您一分!”雨渐大,我无暇细数便将零钱塞进衣袋,然后一头扎进风雨之中。
        ④回家后,我整理物品,却发现米店老板找我的钱多了十元,连数三遍都是八十二元。我对妻说:“卖米的多找我十元钱,他上午生意白做了,我看还是还给人家吧!”说着就要往外走。妻说:“急啥? 现在雨大,你下午上班时再还也不迟啊!”我想也是,于是就去午睡,然而,我老想着十元钱的事,无法入睡,后干脆起床。
        ⑤不久便来到米店,不知何故,我发现米店老板的神情很是古怪,惊讶之中夹杂着些许紧张。我说:‘老板,你搞错了!”他有点结巴: “.....什么?” 我说:“你多找了我十元,呶,还给你。”我将十元钱递过去,想不到他的脸色忽然变得十分复杂,复杂得让我捉摸不透。当我准备离去时,米店老板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轻声说:“给您!” 我一愣,推回他的手,说:“不用谢, 我要是要你两块钱,又何必送回十块呢?”可是米店老板固执得很,坚持要我收下,如此推来推去五六次,我终于忍不住,火了:我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我说了不要就不要嘛!店主涨红了脸,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不是这个意思, 是我上午称米时少了您的秤!”说完极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⑥原来如此!离去的路上,我的心情甚是舒畅。看看雨不大,干脆关了雨伞,任雨飘落在我的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
    (1)、第④段中“辗转反侧”的意思是(   )
    A、办事果断,毫不犹豫。 B、事情复杂,不能决定。 C、翻来覆去睡不着。
    (2)、第⑤段中老板的心理变化是:惊讶→
    (3)、“原来如此” 中的“如此”是指
    (4)、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雨景,其中第⑥段的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A、用天气的不好衬托出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 B、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老天对“我”撒谎的惩罚。 C、写出天气不好,为“我”冒雨去退钱作铺垫,衬托人物形象。
    (5)、店主将米舀进舀出这一简单动作,文中强调“反复三四次”说明(   )
    A、店主称东西没准儿。 B、体现出店主卖米的动作娴熟。 C、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D、店主故意装腔作势,掩饰缺斤短两。
    (6)、读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7)、读了短文,文中的“我”和米店老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简单概括上下。
    (8)、对市场上缺斤少两、坑蒙拐骗的行为发表一下你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