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2 年 9 月 29 日,C919 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生产大型客机的能力,这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商用飞机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前后关涉上百万个零部件,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全球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制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考量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信心、勇气和水平。
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 192 人,最大航程 5555 公里。其于 2007 年立项,2017 年首飞。首飞成功后,先后投入 6 架试飞机和两架地面试验机,分别在阎良、南昌、东营、锡林浩特、吐鲁番以及敦煌等地进行了试飞取证工作,直到今年 8 月 1 日宣布完成取证试飞。这就意味着,C919 已经获得了进入民用航空运输的“入场券”。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凸显。C919 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全国 24 个省市、1000 余家企事业单位、30 万人参与了研制工作。以 C919 为代表,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制造业迈向高端的事实,无不体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举国体制是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由政府统筹调配全国资源力量,达成相应目标任务。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原有举国体制为基础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到今天,新型举国体制有了新的核心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在 C919 的研发过程中,国内数十所高校参与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建立了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科研平台。通过 C919 等国产民用项目,我国掌握了5 大类、20 个专业、6000 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加快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市场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实现重大科技项目 的创新突破,新型举国体制展现了其在科技重大创新领域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取材于柴雅欣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由于民用飞机更强调经济性和安全性,科研人员除了需要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在努力提升飞机的经济性能。飞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气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全机 70%左右的阻力也来源于机翼。因此,为保证飞机座级,避免“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喷气式民航客机通常以略低于音速的高亚音速飞行。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某些区域的气流速度可能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第一、二代喷气式客机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古典翼型,古典翼型适合于低速及亚音速飞行,在这种速度范围内,它们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古典翼型的设计已不可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的要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既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又能保持较高气动效率的翼型。
C919 的机翼设计运用的是超临界翼型。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 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将近 100 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 8%左右。因此,超临界翼型具有较大的机翼相对厚度,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飞机的结构空间以及燃油的储藏容积。
在 C919 飞机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 C919 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通常,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机翼较近,两者之间难免产生阻力干扰。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采用局部融合方案,使发动机与机翼之间的阻力干扰达到了“1+1<2”的设计效果,让两者一起面对的阻力小于分别面对时的阻力之和。吊挂,则是发动机和机翼之间的一个狭窄通道,C919 飞机采用的是 IPS 吊挂。基于这种吊挂宽度较大的特点,设计人员在机翼前缘进行了融合设计,在不破坏压力分布的情况下,能让机翼晚些到达失速安全边界,从而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
(取材于仰山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 C919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合国际通行适航标准。 B、属于一种喷气式干线客机。 C、历经多年多地试飞取证。 D、是最复杂的商用大型飞机。(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与传统的举国体制有着本质不同。 B、其核心任务指向科技的创新与突破。 C、其有利于集中调配社会多方面资源。 D、其能有效结合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超临界翼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机翼升力较大,阻力相对较小,故升阻比较高。 B、其应用于高速巡航飞行的飞机时,能够减少油耗。 C、其依靠降低机翼厚度,来减小飞机飞行时的阻力。 D、其与古典翼型相比,有助于提高飞机的气动效率。(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商用大飞机在技术方面必须全程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B、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目标,在于调动更多人员、单位、团队参加研发。 C、民用飞机在技术研发和改进时,通常会将其经济性放在优先位置考虑。 D、第一、二代喷气式民航客机若以音速巡航飞行,气动效率会明显不足。(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陈述 C919 研发成功带来的启示。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矣,而不能以射远中微,则非羿也。
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则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 , 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 , 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敦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 , 举其上客,亿然①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敦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 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②而应之,无所儗作③ ;张法而度之,则晻④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取材于《荀子·儒效》)
【注释】①亿然:安然。 ②统类:大纲和条目。 ③儗作:疑惑惭愧。 ④晻:相同。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舆固马选矣 固:坚固。 B、则一君不能独畜 . 畜:养活。 C、隆礼义而敦诗书 隆:尊崇。 D、则举统类而应之 应:应对。(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能以调一天下 //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 B、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 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 C、然而不知恶 // 卒然起一方 D、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 // 则百里之地久(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名况乎诸侯大儒们的盛名可以和诸侯相提并论
B、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与时代一起变化,与世道共同进退
C、随其长子,事其便辟带领孩子,去侍奉国君身边的幸臣
D、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他人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父御马和后羿射日两例说明,大儒再有才干,也要有条件去实施才能成功。 B、大儒能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志和失意,即使身处困厄也会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C、俗儒、雅儒、大儒特征各有差异,但又都与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俗人相区别。 D、无论是哪类人,只要人主能够仔细审视加以任用,都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5)、本文节选自《荀子·儒效》。所谓“儒效”,就是“儒者的效用”。请结合选文第三段中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文中所说“大儒”的“效用”。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
-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有木诗八首(其八)
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
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了丹桂的香和形,突出了其给人的美好印象。 B、“风影”四句写丹桂的风骨与格调,表达了赞美之情。 C、“干细”两句是说,匠人因为丹桂难以为厦屋而惋惜。 D、结尾四句由丹桂而及人,其中有一种自表心迹的意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多用比喻,如花像夜雪,叶犹利剪,风清似水,霜冷如玉。 B、诗中“凡鸟”,与《红楼梦》“凡鸟偏从末世来”所指完全相同。 C、诗人说丹桂“犹胜寻常木”,以此表达人生的伟大功业指日可待。 D、全诗有新乐府诗特色,咏物中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3)、《有木诗八首》是一组借树木喻人事,表达时事感慨的诗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借丹桂来比喻一些人的哪些特点?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摹音乐的变化时使用了一连串比喻:“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2)、“芙蓉”在古诗中往往不单纯是景物,还是一种感情的象征,如《古诗十九首》中所写:“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3)、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那就是在很多事情上都曾有美妙的开始,能坚持到最后的却不多,就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 。”(4)、要想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具有君子一样品性的人,可以有很多途径。荀子在《劝学》中就曾经概括说: , 。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
6.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蒌蒿与河豚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我从前一直是把它当作美食诗来读的。作为自小生长在长江边的土人,我不大认那什么题画诗的账,只是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一直疑心,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苏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美食经验,来推测或联想的。试想,在这幅春江晚景图的画面下方,那些一粒粒细小的墨点子,天知道是草还是苗。可是,苏轼说,是蒌蒿,是芦芽。因为在江边生活过,甚至因为,他还吃过,且喜欢吃。 这个美食家,于大宋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养家艰难,于是,放下书卷,开荒种地。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水边的人,自有水里的鱼虾和岸边的菜
蔬。每年春上,穿过开着桃花的人家门前,下到江滩上采摘野菜时,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会觉得,有才有识有情有调的东坡,和我,隔着时空,共饮一江水,共食一道菜,那春光也变得分外有纵深感。
春日里,蒌蒿和河豚,都是时鲜。烹制河豚时,里面不要放杂物,以求其味醇正。好的食材,仪态万方,是根本不需要配角来起哄的。但是,河豚是有毒的,要清除干净它的肝脏、眼睛等有毒部位。如此,吃河豚,其实是担着一分危险的。但是,上天安排万物生长,常常会有完美的构思。据说,蒌蒿有解河豚毒的功效。所以,水里有河豚,岸上便有了蒌蒿。
情绪低落时,每读《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仿佛听见苏轼在教诲:先经营好餐桌,好好吃饭。
苏轼写此诗时,是元丰八年,刚离了贬谪之地黄州,正在归京途中。人的情绪表现有时真是一个悖论。就像苏轼在黄州,身为大宋第一才子,在荒冷之地,开田地自度日月。可是,也正是在黄州,他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低到泥土稼禾之间,忽然心地广大了。他与天地对话,问日月古今。江水有多无穷,他就有多无穷;月光有多辽阔,他就有多辽阔。
可是,有一天,忽然一只大手从高空伸来,将匍匐在地的人往上一拎。这时,往往万千委屈齐上心头。刘禹锡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些身为沉舟病树的光阴,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幽暗潮湿。阳光乍现,一定会刺眼,一定会流泪。我想,苏轼此番回京路上,内心的感受一定不是只有喜悦一种。在返京的路上,苏轼一定把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内心再次演绎一遍。
前几天,读到李少君的两行诗:我们总是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又深深依恋着故乡的宁静。我想,这大约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每个周末,我从合肥返回我的江边小镇后,常常在黄昏和家人来到江边,看船,看水,看乡野人家那种默片一样安静从容的生活。这时,我常常在心底问自己: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日夜凿着自己,想要凿去对寻常烟火的享受,凿去固守乡土的安逸,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一声放出去。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可是,慢慢发现,我多么天真。
好在,还有苏轼。
我有苏轼,就像中了河豚之毒的人之有蒌蒿。蒌蒿来搭救那些因为追求美味而受伤的肠胃和脏腑;而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在循循教我。我问自己:你的才华有苏轼那么高吗?你的人生,有苏轼那么颠簸吗?然后我就仿佛听见苏轼的讥笑:那你还委屈什么呢?虽然,我一路泥泞一肩风霜地赶路,想要抵达我风烟中长久遥望的站台,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我和苏轼,隔着时空,面对一桌蒌蒿和河豚,会意一笑。
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中年之后再读,真是感慨良多。从前只以为它是美食诗,现在,则暗自认定那是一首哲理诗。
“正是河豚欲上时”,每每再读这一句时,我常常会想,可否把这一句里的“上”换了?如果仅仅是表达河豚作为时令食物,正是河豚将捕时,正是河豚洄游时,意思都还能到吧?可是,总还是觉得这“上”实在是好,实在是无词可替。
每年春季,河豚从深冷的大海出发,一路沿江而上,去寻找适宜的水域来繁衍生命。江水滔滔东流,小小的鱼类,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克服江水巨大的阻力,才能逆流而上,抵达它的目的地。
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向上”之中。
在水里的河豚艰难上行的同时,几尺之遥的江边沼泽和沙滩上,蒌蒿也从地底探出身子。它们会长高、长壮,极尽所有的力气,来完成一棵植物所能抵达的最大高度。它们在秋冬凋零,生的一口气全沉潜在泥土里。它们匍匐在泥土深处,熬过深冬,等冰雪消融,等风日和暖,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
苏轼写此诗时,正在北上的途中。这是一段地理上的向上之路,更是他仕途上的一段谪后升迁之途。那流落于黄州的五年,恰似一尾鱼沉潜于幽暗水底,恰似蒌蒿落了翠叶,朽了茎秆,埋在土里。
河豚逆江而上,完成了一年的使命,然后便是顺流而下,回到低处的大海。当秋风肃杀,茂密的蒌蒿便开启了生命向下的旅程,叶子回到根边,茎秆摧折,慢慢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
苏轼也要在他的生命里,把“上——下——上——下”这样的节奏不断地演绎。演绎得频繁了,那“上”的喜悦,便是来也来得朦胧徘徊,来也来得滋味万千。
我实在喜欢“正是河豚欲上时”里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取材于许冬林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会意:会心、领悟。 B、也在循循教我 循循:严肃的样子。 C、沉潜在泥土里 沉潜:潜伏。 D、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遥遥:远远地。(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一诗,也有基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画外之趣。 B、“捻成一根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在追逐生活理想时的锐气。 C、“上”字很难用他词替换,是因为其中蓬勃的“向上”之气殊为可贵。 D、“匍匐在泥土深处”一句,用拟人和夸张手法表现蒌蒿生命力的顽强。(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李少君的两行诗,请简要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的作用。(4)、本文题目“蒌蒿与河豚”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条陈述其中包含的意思。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呈现汉字书写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方面,毛笔居功至伟 。②殷商时代,先民已经使用锥体毛笔作为书写工具。③现在所见最早的古笔,是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晚期的毛笔。④出土时,毛笔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竹制笔杆长 18.5 厘米,径 0.4 厘米,笔毛长 2.5 厘米,笔锋尖挺。⑤毛笔是有弹性的软笔,能写出各种形态的点画,呈现生动丰富的笔势,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⑥书写时,笔毫会变形——笔头弯,笔锋分叉或扭绞,又可谓“笔软而麻烦生焉”。⑦何况 , 习书练字也是训练使用毛笔,学会控制毛笔。⑧书家书法水平的高下,也由用笔的能力见分晓。⑨书写有“法”,法是通行的规则;书写有“道”,道通书者的意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加点的“居功至伟”使用无误。 B、⑤⑥两句中的画线语句可以互换位置。 C、⑦句中的“何况”应该换为“因此”。 D、⑨句中的两处画线语句不能互换位置。(2)、不改变句意,请用“取决于”改写文段中的⑧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8.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校学生发展中心要举行以“环保有为,环保有我”为主题的校园科普活动。请你为活动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②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探访红色地标,重走长征路……近年来,“红色旅游”备受关注。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苏轼的名句,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9. 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共享”,是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理念。有人说,共享能够增强群体效应,促进共同进步;也有人说,共享能够增进彼此认同,促进各自发展。
请以“共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生活需求、文化交流、社会治理、国际合作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有人说,“缘”是影响个体命运的丝线;也有人说,“缘”是促成社会联系的机会。缘,看上去仿佛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却自有其逻辑上的必然。
请以“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