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星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历史适应性考试(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由五个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公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有学者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猪纹陶钵——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饲养猪 D、殷墟遗址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西周的部分历史记载
  • 2.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辨别礼法异同,坚持赏罚分明 C、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关注社会问题,推崇君主权威
  • 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汉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 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但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封建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5. 下表为《1570-1639年流入中国的白银(单位:万两)估算表》 (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整理》。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

    1570-1579年

    1580-1589年

    1590-1599年

    1600-1609年

    1610-1619年

    1620-1629年

    1630-1639年

    28.5

    88.9

    70.3

    104.1

    103.7

    90.1

    139.8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导致了新经营方式即工场的出现

    ③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④推动白银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6. “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朝康熙帝在①处设台湾府 B、唐玄宗在②处册封南诏首领 C、元朝在③处大规模改土归流 D、汉武帝在④处设西域都护府
  • 7. 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   )
    A、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被打破 B、中英基于平等基础签订条约 C、英国企图扩大侵略中国权益 D、中国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8.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目前海运固不致竭蹶,若从此中国轮船畅行,闽沪各厂造成商船亦得随时租领,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此举(   )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9. 中共某次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该会议确定了(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 10. 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 C、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 11. 下图为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的场景,号召“努力保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当时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   )

    A、为志愿军赴朝参战提供物资 B、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有利于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D、表明全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 12. 学者杨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全面开放、 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 ,“内外合力、 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 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 四个历史阶段,以下外交史实与所属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文化先行,外交殿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C、内外合力、扩大交流:“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D、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 13. 下表是1990年-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些数据的变化主要由于(   )

    年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1990

    8300. I

    6127.4

    419.8

    1991

    9415.6

    6903.9

    492.0

    1992

    10993.7

    7922.2

    589.7

    1993

    14270.4

    10892.8

    817.8

    1994

    18622.9

    14903.4

    1201.4

    1995

    23613. 8

    19454.3

    1614.7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2008))

    A、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总目标的提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改革开放深化及思想解放的推动
  • 14. 2022年11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 数字传承,链接未来”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 周年主题活动拉开帷幕,此活动分别展现了几代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的故事,同时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也于当天发布。该活动旨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推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融合 C、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D、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15. 史诗是关于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宏大叙事,是主流意识形态对民族与时代重大历史运动的艺术表达。下列关于史诗叙述正确的是(   )
    A、《吉尔伽美什》中叙述了诺亚方舟的故事 B、《伊戈尔远征记》是斯拉夫民族的英雄史诗 C、《天方夜谭》影响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 D、《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教视域下的文化成就
  • 16. 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此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B、和平往来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C、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D、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状态
  • 17. 世界各国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也是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王室建筑叙述正确的是(   )
    A、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因素 B、波斯王宫门口的标志性雕塑是人首飞牛石雕 C、法国路易十六修建的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 D、故宫内的养心殿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议政之所
  • 18. 马克思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地理上的发现”(   )
    A、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B、打破了各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C、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D、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
  • 19. 薄伽丘《十日谈》描述了一种疫病,“染病的男女,最初在腹股沟或胳肢窝下隆然肿起一个瘤来,到后来愈长愈大……这以后,病征又变了,病人的臂部、腿部,以至身体的其他各部分都出现了黑斑或是紫斑,……这都跟初期的毒瘤一样,是死亡的预兆。”这场疫病(   )
    A、使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B、使欧洲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 C、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D、致使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
  • 20.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二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下列关于“两大发现”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大发现"均记载于《共产党宣言》 B、唯物史观是指导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导思想 C、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D、“两大发现"都属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创新
  • 21. 有学者认为,古代的移民是“生产力不够发展”所致,而现代的移民则完全相反,是生产力增长的结果。现代国际移民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素。该学者的主要观点是(   )
    A、现代移民和古代移民完全不同 B、生产力低下不利于移民的产生 C、经济全球化推动现代移民发展 D、经济全球化对于移民有利有弊
  • 22. 下图为1500- 1975年间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其中两次殖民收缩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B、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与独立运动 C、两次大战对宗主国实力的削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 23. 下列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第八编第一章的目录,该内容出现的根源是(   )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
  • 24. 某一国际组织的宗旨是“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其徽标是(   )
    A、 B、 C、 D、
  •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影响了历史的叙事 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战争推动了历史观念的变化 D、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27题各10分,第28、29题各15分,共50分)

  • 26. 隋唐是封建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结合所学,以材料二的视角阐述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 27.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政时期,民众大会、元老院的立法权名存实亡,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帝政后期,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因此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作法典编纂时期……大规模、系统的法律编纂工作,是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期间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公元527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为了恢复昔日罗马版图,谋求罗马昌盛的再现,挽救奴隶制的垂危命运,在发动对西方的战争的同时,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

    ——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制史》第2版

    材料二:恩格斯说:“政治 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此后,教会法在英格兰的适用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它“与王国法律、法规和习惯不矛盾或不抵触,亦没有损害或伤害国王特权”,这样,它才能“仍像过去一样被使用和执行”。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在欧洲大陆,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

    ——羊淑青《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政时期”罗马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查士丁尼皇帝整理编纂的法律汇编名称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在法律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28. 英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被称为“第一部伟大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因此,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

    ——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史》

    材料二

    近现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溯及源头都来自于200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因为有机器参与到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仅使人类从先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促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系列的变革,生活方式得以大为改观。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摘编自高立志编著《发明简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规定“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保险项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1948 年通过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救济贫困人民,如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

    ——根据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等资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亚当·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并简述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殖民活动与之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源地”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大为改观”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福利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指出其实质。
  • 29. 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