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7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 《南京条约》签订后,耆英等人面见道光帝时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人民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已授予英国领事裁判权 B、为了防止华夷杂处滋事 C、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D、迫切处理中英商务矛盾3. 有史书描述道:“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者,清廷官吏登船搜索,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会法国教士亦于广西为清民所杀,其翌年英法两国,乃合军陷广东,更北上,入白河,逼天津。”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4. 《瀛寰志略》介绍欧洲人“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公,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作者( )A、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认为欧洲的航海技术源自中国 C、明确主张向西方学习 D、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强国的差距5. 《天朝田亩制度》中写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C、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D、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6.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7.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葛尔丹叛乱 D、邓世昌血洒黄海8.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9.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腹地 C、列强开始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 D、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10.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唔《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是观之,他们意在( )A、维护儒学地位 B、调和中西文化 C、倡导变法图强 D、抵制共和革命11.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揭示出( )
①民众的反抗与生存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
②农民阶级小生产的局限性
③宗教信仰冲突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④人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2. 八国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的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转而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③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拥有不屈的斗志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起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黄逸峰、姜铎《浅论晚清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