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23-01-07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把握历史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必备能力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繁荣
  • 2. 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 10677960 56486865
    263 663423 1466423 4432882 7672881
    263 280000 940000
    280 523000 2300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 3. 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阻碍郡县制的推行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
  • 4. 东晋南朝时期,南迁的侨民可享受优待,社会矛盾趋急。为此,南朝统治者多次实行土断,即以土著为断,规定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据此可知,当时( )
    A、门阀士族的势力已急剧衰退 B、战乱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C、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 D、土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 5.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 6.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 )
    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 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 7.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有史学家认为,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
  • 8.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9. 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 《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 )
    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 B、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官僚队伍流动
  • 11. 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 12. 下图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据此可见( )

    A、唐制瓷技艺大放异彩 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胡乘晋乱迭据中土,极强盛者不过数十年,纠纷腾突,徒互为废兴而不足以定事。……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二: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慨慕华风”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到了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居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的发生的变化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